2021-4-9 | 生態問題論文
作者:魯麗波 高天明 張瑞強 單位:內蒙古土地勘測規劃院 水利部牧區水利科學研究所
發展小城鎮是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戰略,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必經之路。但在發展小城鎮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生態問題,不容忽視。一些地方幾乎完全出于經濟發展的考慮,結果導致生態的惡化,然而在治理環境過程中,又由于缺乏生態學知識,往往又會出現“拆東墻補西墻”的現象,勞民傷財,這不利于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因此,生態學理論對于建設小城鎮的前期規劃和建設過程中解決生態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值得今后生態學家和社會經濟學家共同研究。
1環境的地域性和緩沖性
以人類為主體,環境由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2個部分組成。生物因子即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非生物因子包括水、土壤、空氣、熱量和陽光等。不同地域不同時間這些因子在量上的不同組合形成了環境的時空異質性。與此同時,各因子之間也存在著復雜的聯系,但歸納起來主要包括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兩大動態過程。不同地域生物因子與非生物因子的不同組合及聯系所構成的生態系統使得環境具有地域性的特點。
生態系統具有緩沖性的特點。生物對環境因子的耐受范圍被稱為生態幅,環境因子在生物的生態幅范圍內變動不會威脅到生物的生存。生態系統的緩沖性介于整個生物群落生態幅最高點與最低點之間。不同生物對不同環境因子的生態幅會有所差別,相比之下,如果沒有了工具,人類的生態幅遠遠小于其他生物。穩定的生態系統需要持續的規律性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一旦此過程受阻,既在某個或某些環節能量或物質積聚,而另外某個或某些環節能量或物質就會虧缺,能量或物質就會自主的由積聚地向虧缺地流動,當流量超過了人類的生態幅時,人們稱之為災難,當超過生態系統的緩沖性時,生態學家們稱之為生態災難,它意味著徹底的毀滅,其嚴重程度遠遠超過人們常說的災難。
2建設特色小城鎮要符合當地的自然規律
世間萬物皆存在規律,按規律辦事可事半功倍,否則將事倍功半。遵循自然規律是建設特色小城鎮的首要因素,由于環境的地域性特點,造成各地的自然規律也會有所區別,因此建設特色小城鎮要遵循當地的自然規律。生物與環境的協同進化過程中,必然會打上環境的烙印。不同地區的人們世代傳承的生活習慣,本質上是當地人對當地環境的適應方式,是人類在改造環境過程中不斷探索和總結的精神財富。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改造環境的能力的增強,人類的生活習慣也發生了變化。工業革命以來,機器是人們最為引以自豪的改造環境的方式,當時的人們驕傲地認為自己可以為所欲為。進入21世紀,環境惡化的苦果讓人們意識到改造環境必須要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前提。在這方面,生產力水平較低時代的生活習慣給了人類有益的啟示: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前提,以利用自然規律為原則,經濟適度發展,環境保持穩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因此,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鎮歸根到底就是要遵循當地的自然規律,借鑒當地人的傳統生活習慣。
3建設特色小城鎮要規模適度
特色小城鎮的建設規模直接影響到環境能量和物質的輸入和輸出量,進而影響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目前,植被破壞和污染是人類直接影響生態系統的主要形式。綠色植物將太陽能、水以及生命物質在適宜的環境下固定為光合產物,是生態系統能量和物質的輸入者,它直接影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由于目前科技水平所限,植被破壞的規模與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關系尚無量化指標。但氣候與環境具有密切的正向關系,而氣候變化為類可以量化研究,因此,植被破壞規模對環境的影響可以暫時以對氣候的影響代替。有學者研究指出,景觀斑塊直徑大于行量邊界層深度時會對中尺度的大氣循環以及云層與降水的格局造成影響。因此,建設特色小城鎮的面積最好控制在直徑10km以內。污染物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方式主要有毒害生物、干擾種間競爭、誘發基因突變、改變環境因子等。污染物對生態系統的直接影響作用是生態學的研究熱點之一,目前許多國家都制定的污染物的排放標準。但污染物對生態系統的衍生影響作用尚無深入研究,為避免末知災難的發生,污染物的排放量在國家標準范圍內盡可能降低。
4結語
20世紀是人類破壞的時代,戰爭、污染、掠奪式開采資源使許多地方的環境遭受滅頂之災;21世紀是人類覺醒的時代,環境是人類生存之本、發展之道,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發展小城鎮,是我國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的突破口,是我國城市化的基礎,是消除城鄉差別、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現實選擇。用生態學理論指導小城鎮建設對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深遠而重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