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財政發展論文
本文作者:王斌 單位:臨猗縣財政局
臨猗縣是全省的農業大縣,擁有農業人口49萬,耕地150萬畝,隨著國家農業稅稅率下調和免征,涉農企業增值稅退庫和免征優惠政策的貫徹執行,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財政運行也遇到一些新的問題。該縣是一個全省少有的無山無礦無鐵路的內陸省份的內陸縣,既缺乏礦產資源優勢,又缺乏區位交通優勢,要說資源,唯一的就是150萬畝耕地。
其縣域經濟發展說到底都是由農業延伸或派生出來的經濟。要說工業,也大多是帶有“農”字號特征的企業。這與全省其它靠煤、電、鐵、鋁、景發展起來的縣份相比,形成了明顯的反差。縣里的工業絕大多數是圍繞農辦起來的,這些“農”字企業給農民帶來了實惠,但對財政貢獻較小。豐喜集團臨猗分公司是我縣的最大企業,2005年增值稅執行50%返還應交3400萬元,影響財政收入1700萬元,今年上半年影響財政收入1800萬元,下半年,增值稅收全免后,又減少上交收入2000萬元。再如湖濱果汁、恒興果汁、孫吉果醬三個像樣企業,年轉化果品10億斤,使次果每斤由幾分錢升值到兩角多錢,僅此一項,增值一個億,農民人均200元,但對財政增收卻十分有限。
涉農企業是我縣的重點稅源。執行涉農企業的優惠政策后,兩年共影響財政收入6500萬元,其中今年4000萬元。影響縣級財力994萬元,其中今年658萬元。幾年來,產業結構雖然發生很大變化,但仍然沒有擺脫一產占大頭的格局。去年,全縣一產、二產、三產構成的狀況是38.18∶30.83∶30.99,因而財政收入受一產的影響增長速度緩慢。針對上述問題,財政要發展,當前的根本出路是:發展縣域經濟。從直觀的角度上講,目前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概括起來可以說是,果業富了千家萬戶;全縣果林面積100萬畝,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408元,果品收入占到了70%;民營撐起縣域脊梁;目前全縣民營企業2027個,其中年產值500元以上的45個,個體工商戶11151個,民營經濟占到全縣經濟份額的75%以上,由半壁江山轉為經濟主體;工業唱了財政主戲;全縣工業總產值30億元,占比重為57.6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5個,總產值19.39億元,所占比重為64.63%。
企業增值稅完成6791萬元,占財政總收入的42.62%。面對縣域經濟發展現狀,作為財政部門,應著力在加強宏觀調控,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上做文章,支持縣政府的實施三個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縣域經濟由農業大縣向工業強縣的轉變,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稅的發展戰略。加強收支管理。財政支出多半靠轉移支付去實現。去年,財政完成收入15933萬元,一般預算收入僅有7380萬元,支出24435萬元,其中,16450萬元靠轉移支出實現。
占到了67.32%,全縣財政供養人員月均工資772元。對國家出臺的工資政策每人每月三項補助87元,生活補助231元,住房公積金21.75元,年終一次性獎金404.6元,取暖費640元,均沒有執行,在財政收入面臨困擾,縣級財力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增收節支便是顯得尤為重要。今年以來,我們在不斷完善財政制度改革的同時,針對財務管理滯后的問題,制定實施了《關于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意見》和《財務管理實施細則》對除黨費、團費和工會會費外的所有撥款和政府性非稅收入的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全部納入了核算中心和財政專戶的統一管理。并在機關內部建立了十項財政業務辦理程序,建立了重大支出報告制度,對預算外資金實行固定支出按月撥付,項目支出提前預算、領導審核、按進度撥付的辦法。
從制度入手,加大了預算內外資金統管力度,有效地遏制了收支漏洞。在全縣財力十分緊缺的情況下,確保了工教人員基本工資按時發放和機關工作的正常運轉,確保了“三農”、社保、教育等各項重點支出按時撥付。加大查處力度。年初,國務院《財政違法行為處罰條例》頒發后,我們召開了全縣性動員大會,按照《條例》要求,建立財政、審計、監察三家聯合查處制度,堅持既要處罰,又要處分的精神,并對36個行政事業單位進行重點檢查和整頓,對典型案件進行立案查處。從而有效地遏制違紀和浪費歪風,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挖掘了非稅收入增收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