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小學英語論文
一、活動要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具有層次性
孩子個體的發展是不同的,能力也有高低,但每個孩子都希望被關注,收獲成功。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以及他們在活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采用分層教學的模式,發揮評價激勵作用,讓不同的孩子都能跳一跳摘個桃,都能在活動中感悟、探究、發現和體驗學習的快樂。某教師在教學4BUnit6Let’sgobytaxi時,三級練習:一級:模仿課文,邀請同學到本市某地旅游。二級:運用本課所學重點句型,邀請同學到祖國某地觀光。三級:新舊知識結合,自編對話,邀請同學走出國門看看。
活動一開始,教室里就像炸開了鍋,學生們像一群小麻雀一樣尋找著自己的合作伙伴,嘰嘰喳喳地討論起來,還不時地比劃著。他們基本都能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相應級別開展活動,有的還不忘用上以前學到的句子,()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找到了自己的最佳位置,都積極參與到語言實踐活動中,都收獲了成功的喜悅。對這點,應本著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在老師有意識的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學生的聽力和學習興趣均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學生也會認為,自己能聽懂這么多英語,真不簡單,在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了學生學好英語的信心,提高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切實提高了學生的英語水平,一舉三得。
二、活動要關注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具有人文性
新課程標準(2011)中首次明確指出:“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教師在設計活動時,不僅要考慮如何培養學生的基本語言素養,還要考慮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適時進行跨文化意識教育。
例如:中西方人長期的生活習性,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習慣。教師要及時抓住契機,教育學生合理科學飲食,千萬不能養成挑食、偏食和飲食無節制、無規律的壞習慣。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展開小組討論,談談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并適當介紹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和餐桌文化,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教師平時要深入研讀教材,善于挖掘文本背后的人文價值和情感教育因素。上面的文化情景,使每個學生感到自己能真正嘗嘗當演員的滋味,使他們的表現欲得到滿足。在表演中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教師可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更能促使學生認真、主動參與這一活動,從而評價的結果是激發學生充分發展語言交際能力。四、活動要注重學生綜合語言運用,具有提升性新課標中以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設定各級目標要求,旨在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應從語言使用的角度出發,提升學生的綜合語用能力。新版牛津小學英語教材從三年級起出現了Project這一新課型。
這個課型不僅是用英語來指導學生制作,更重要的是通過活動,給學生創造用英語交流的機會,以培養學生綜合的語言實踐能力。3AProject1Myfamilyandfriends,教師可先指導學生理解family單詞中每個字母的意義,Project是對前幾個單元知識的梳理和整合,讓學生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語言,實踐語言,引導他們積極思考、熱烈討論和大膽交流。在活動中,學生綜合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形成語言技能,提升了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
三、總結
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一定要積極創設較為真實的語言學習情境,通過各種有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大膽實踐,不斷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作者:陸嫻 單位:江蘇省昆山市玉峰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