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活動是指一種群體性的以大學生為活動主體,涉及文娛、體育、文化等方面的大學生生活空間。筆者對貴州某二本高校的校園文化活動進行了粗略統計,結果顯示,校園文化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體育類:如迎新籃球賽、迎新羽毛球賽、課間韻律操、師生拔河賽、跳繩比賽、冬季長跑活動等。語言文字類:征文比賽、三字一話(毛筆字、鋼筆字、粉筆字、普通話)、各類講座等。文娛類:晚會、演講比賽、朗誦比賽、十佳歌手比賽、舞蹈大賽等。由此可見,目前高校學生的課余文娛生活并不乏味,立體多元的形式和活動為高校學生的生活、成長提供有益養料。但是,目前高校校園文化活動至少存在以下的偏差。一是活動過于頻繁,學生難以應付。活動安排缺乏有序性和協調性,導致了活動的無序狀態和層層添置,活動質量無暇顧及;二是娛樂性活動多,“文化”含量少。大多數的校園文化活動過分強調“娛樂化”,忽視了校園文化活動的“文化”功能,形式粗糙,深度有限;三是同質化嚴重,具有地方性、個性化的活動太少,很多活動就是在別人基礎上的翻板,缺乏有力的思想支撐和獨特的創新精神。據此,校園文化活動在某些高校表面轟轟烈烈實則是虛空,并沒有成為陶冶身心的憩園,而是成為學生生活的累贅,在美育方面的功能也消失殆盡。我們認為,高校作為青年人學習、生活的“象牙塔”,不但應該為青年學子提供最好的知識傳授的園地,而且應該在大學生的思想、情操、心靈的淘洗方面承擔責任,校園文化活動在此承擔中更是責無旁貸。如何讓校園文化活動富有青春氣息,貼近青年人的心理和生活實際,對高校學生實施有效的美育實踐,課題重大而迫切。
第一,有效整合,控制數量,增強校園文化活動的形式美。我們已經提到了當前校園文化活動層層遞增又缺乏創意的內容特點,其活動形式上也沒有推陳出新。活動組織大都只是因襲或者按部就班——照著做或者仿著做,這無疑大大降低了對學生的吸引力,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形式美是自然和社會中的線條、形狀、聲音、色彩等因素的有規律的組合,“在長期的審美活動中,人們反復地直接接觸到美的事物的形式,從而使這些形式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意義,即人們接觸這些形式而無需考慮它所表現的內容也能產生美感。”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并沒有在參與節目的線條、形狀、聲音、色彩等方面下足功夫,活動的形式美感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強化。我們認為,無論是校方、還是具體的舉辦部門,均應該嚴格把握活動的數量,對傳統的活動項目進行有序清理,并施以有效整合,把活動組織的流程簡潔,美化活動的感性質料,優化活動(節目)的構成法則,以美麗多元的形式質料提高校園文化活動的形式張力。
第二,提高文化含量,內化活動深度,增強校園文化活動的內容美。“以文化人”應是文化活動的重心之一,高校學生是一個社會中的重要群落,處于青年時期,易于接收外界信息,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極具文化氣息的高校則為這個群落的文化養成提供了生成環境,因此,文化在這個特殊的群體認識世界、優化自我中起到了媒介作用。但是文化活動“不文化”已是校園文化活動屢遭詬病的因素之一。主要表現是部分高校指導教師將活動的內涵棄置一邊,活動的文化深度遭到嚴重剝離。所謂的校園文化活動成為形式化、表明化的簡單陳列,活動的教育意義被掏空。針對這樣的現實,我們認為,高校在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和實施中,需要認真考慮活動的內蘊與實際意義。首先,活動設計中應充分考慮活動的文化承載,盡力增加活動的文化因素。如組織演講比賽,組辦方應要求學生的演講稿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蘊,不能僅限于呼告、號召等簡單粗暴的形式主義表演。又如,舉辦詩文朗誦比賽,也應該要求參加者必須深刻了解所朗誦詩文的內在含義、寫作背景、藝術特色等,不能僅僅滿足于組織學生將一段既定內容誦讀即可(這樣的方式也并非誦讀的根本要求)。其次,減少“喧鬧”,增加“寧靜”,給校園文化活動注入思索的空間。縱觀各級各類高校主辦的文化活動,體育類、歌舞類文化活動居多,而在迎新、“12.9”、元旦、國慶等節慶等時節組織的活動可謂名目繁多。高校校園并非中小學,大學生文化知識的增進并不是幾項活動所能一蹴而就,鬧哄哄的校園所表征的是表面的繁華與喧囂,并沒有在學生思想的養成,思維的演練中發揮作用。因此,大學校園在“喧鬧”之余更應該多一些對于“寧靜”的追求,何妨不在端午、中秋、重陽等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意味的節日濃墨重彩,以極具中華文化的厚重感和承繼意義的活動顯示在學生面前,讓高校學生多一份“思考”與“沉淀”,在“詩”和“思”中完成自己的人格、品質養成。
第三,改變言說方式,凸顯地方特色,樹立文化自信。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實則是一筆豐厚的教育教學資源,它通過課程、課堂、校園文化活動等形式進入到校園建設的方方面面。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均已經把地方文化納入到課堂,眾多的研究者也將自己的研究視角聚焦于地方文化,力圖從中獲取研究資源和成果。但是,地方文化納入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例子卻是寥寥無幾。我們對貴州某民族高校進行了調查了解,發現該校的校園文化活動和其他高校一樣,任務承辦和常規性活動成為了該校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要組成,民族性的文化活動根本沒有進入設計者視野。另外,一些民族性表演,僅僅是作為活動開場、活動暖場、活動結束幾個時段的點綴。筆者所在貴州省,有“三里不同俗、五里不同天、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的美譽,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36.1%,世居少數民族就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瑤族、壯族、畬族、毛南族、滿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7個。在歷史發展中,各少數民族均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并在形式和內容上具有深厚的美育意義。但是,貴州高校卻少有組織者將其納入校園文化活動范圍,這實是一大缺憾。地方高校在少數民族文化進入校園文化活動方面展開努力。一方面,組織開展個別的民族性文化活動,對部分民族的文化事象進行認真分析研究,將其中最有觀賞價值和教育意義的節日、風俗、歌舞等內容單列,為學生認識自己腳下的土地提供條件,同時讓學生感受家鄉的美的所在;另一方面,組織大型的民族文化展演活動,集中將多個民族的文化活動進行統一展示,從歌舞、婚嫁、節慶、建筑、服飾、飲食等各方面進行活動設計,讓學生在民族文化的盛宴中得到美的熏陶,在試聽的多元撞擊中獲取民族自信。
總之,美育和校園文化活動之間可謂密不可分,針對目前校園文化活動的“名目繁多”、文化含量少、同質化嚴重的現象,我們認為,在減少活動數量增強形式美,增加文化含量凸顯內容美,添加民族文化內容提升文化自信等方面做出努力,就可以有效改進校園文化活動“吃力不討好”的尷尬局面,從而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美育力量,為高校學生的良好的個人修為、道德和情操的鍛造奠定基礎,讓高校真正成為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快樂園地。
作者:萬崢 單位:貴州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