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SCI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以及衍生出的ESI排名等相關指標,已經成為了學術評價,以及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人才評價、學科評估、資源配置、學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標,使得高等學校科研工作出現了過度追求SCI論文及相關指標,甚至以發表SCI論文數量、高影響因子論文、高被引論文為根本目標的異化現象。科技創新出現了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不利于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不能滿足新時代對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不利于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社會各界對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的呼聲十分強烈。
SCI是什么?SCI是美國創辦的科學引文索引,是一個分類數據庫,就如同圖書館內的圖書分類卡片,通過統計論文的研究領域、方向、被引頻次,為科技工作者查閱最新文獻、跟蹤國際學術前沿、科研工作提供幫助。
將SCI論文相關指標直接用于科研評價,有哪些局限性?
一是SCI的本質是文獻索引系統,并非評價系統,不能把SCI論文簡單等同于高水平論文。
二是SCI論文的引用數反映的是論文受關注情況,而不能對應于創新水平和實質貢獻,高被引論文更多反映的是學術研究熱點,但并不直接說明其創新貢獻。
三是論文主要是基礎研究成果的表達形式,SCI論文相關指標并不能全面反映科技創新貢獻,不適用對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工作的評價。
為破除SCI至上,教育部將有哪些具體措施?
一是改進學科和學校評估。減少對學科、學校的排名性評價,堅持分類和分領域評價。在評估中要突出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審慎選用SCI論文數量等量化指標,同時引導社會機構科學開展大學評估排行。
二是優化職稱(職務)評聘辦法。在職稱(職務)評聘中,要建立分類的評價指標體系,考察重點是人崗相適,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
三是扭轉考核獎勵功利化傾向。學校不宜設置對院系和個人的論文指標要求,解除SCI論文相關指標與資源配置和績效獎勵的直接掛鉤關系。
四是科學設置學位授予質量標準。引導學校結合學科特點合理設置學位授予的質量標準,不宜將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
五是樹立正確政策導向。高校及其主管部門要擔負起引領學術文化建設的責任,要有自信和定力,在輿論宣傳上不采信、不發布以SCI論文相關指標為核心編制的排行榜等信息。
文件的出臺是為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破除的是論文“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表論文。論文是科技創新成果的一種表現形式,但在學術評價中,不能簡單以SCI論文相關指標來判斷創新水平,而是要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來綜合評價。
論文指導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
SCI期刊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