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創新論文
作者:丁美中 叢義 單位:長春市吉林省電力醫院 長春市生物制品研究所衛生所
中醫學是中國的傳統醫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結晶,是祖國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是我國古老文明的象征。它廣博精深,為中華民族的健康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如今已形成了中醫藥各學科系統完整的中醫科學體系,并以其人性化、綠色、自然的醫療特色為世界矚目,曾掀起一次又一次中醫研究的熱潮。正如毛主席曾經說的那樣:“祖國醫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該努力發掘加以提高”。當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已讓中國融入世界日新月異的發展,中醫是一門科學,必須迎接現代化的挑戰,與時俱進,實現創新,加速發展。即通過運用現代科學新成果、高發達科技手段如以分子生物學基因學等深層次的微觀世界來研究中醫學,繼續揭示中醫藥學辯證診斷及治療機理,實現中醫現代化。
當今世界的高科技信息、使人類生產生活包圍在多層面、多元化、綜合滲透的復雜體系之中。多學科相互交叉的邊緣科學及新醫學模式層出不窮。如:分子生物學、生命科學、基因組工程及納米科技和克隆技術等都是高科技產物。而因此產生現代醫學結合高科技的尖端醫療技術,同時也產生了如全科醫學現代社會——生物——心理的醫學模式和循證醫學等新理念。相對而言,中醫學的傳統理論、中藥理論正在并不斷接受現代科學技術的充實和驗證,使中醫藥面臨挑戰和壓力。這是中醫藥與科技發展相互聯系的時代要求,是現代社會人們生命健康期望安全、低毒、高效、綠色療法、回歸自然的要求,是自然辯證法原則的體現,符合事物普遍聯系和發展的規律。因此,傳統中醫藥學必須將其優勢特點與現代化科技結合并在其促進下,使中醫藥為人類健康做出高效保障。這個結果的實現就是中醫學現代化。這種趨勢符合事物本身發展的客觀規律,能夠符合當今醫學發展的新模式的要求。如:全科醫學、循證醫學及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理念和模式,使人性、社會醫學、科技有機統一起來,讓中醫藥進入世界醫療主流體系,得到發揚光大。中醫現代化是歷史的必然,中醫現代化需要醫學創新。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階段都蘊涵著自然辯證法。
中醫學正是伴隨著中國社會由古至今各階段發展起來的,其中的陰陽五行學說、八卦運氣學說等揭示并運用了樸素的自然辯證法。因而在中國、在世界上建立了延續至今獨具特色的中醫學系統的理論體系,閃爍著中華民族睿智的光輝。自然辯證法就是中醫學產生存在發展的源泉。馬克思說:“哲學使人智慧”——它使中醫學平衡了人——社會——自然的和諧;“哲學使人卓越”——哲學使中醫學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進行創新和發展。中醫學是具有哲學屬性的典型醫學模式具有醫學層次的哲學認識,與現代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不謀而合。事實上,每種醫學模式(包括中醫學)應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的時代要求,體現了自然辯證法準則:醫學發展中形成的每種醫學模式都不可能超越擺脫這個時代哲學對它的指導和規定作用。
中醫學要發展、創新、建設新的醫學模式——中醫現代化,實現哲學思維方式的轉化,仍然有必要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中醫學發展創新。摒棄那些歧視中醫學的偏見,或全盤否定中醫學的錯誤,真正維護中醫學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地位。堅定不移地走繼承弘揚中醫特色,走用現代科技振興中醫之路。不能離開繼承談發展創新。作為中醫學工作者,要自覺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然辯證法觀察分析解決問題。只有用辯證、聯系、發展和新事物螺旋式上升曲折前進的全面的觀點,從理論與實踐相互作用的認識角度,領會中醫現代化創新發展的本質,就不會停留于把西醫理論簡單移植到中醫學上,進行西醫病名與中醫病名單純的對號入座,或用西醫的某些純生物醫學觀點同化中醫學的整體觀,混淆西醫的“病癥”與中醫的“辯證”?;蚝唵蔚?ldquo;中西醫結合”,即用實驗室檢查結果取代中醫辯證診病以把中醫納入西醫軌道,用實驗室手段孤立教條地驗證解釋某一中醫學概念,得出中醫理論“非客觀存在”、“虛無臆想”、“直觀經驗”等,以此否定中醫學,認為中醫學不科學。例如:中醫針灸學的經絡,曾一度被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醫學界否認其客觀存在。因為他們一直只停留在解剖室的“死體”上去尋找,實際上經絡存在于完整的活體上,具有規律的經絡感傳效應,(值得我們自豪是,這一結果已經被我國醫學科研人員所揭示。)如今在這些國家正在逐步確立了中醫的合法地位。中醫現代化提倡“以我為主兼容并蓄”,以中醫特色為主體,避免對中醫體系的歪曲和削弱,創新出符合現代社會價值(人們高期望值)的中醫學現代化模式。即中醫學的傳統科學體系需要應用現代科技研究補充和發展。在進行高科技微觀的研究同時,不忘宏觀整體辯證觀。在科技的推動下如:分子生物學、納米技術等微觀科學證據有力補充和充實中醫診療中的一些感性認識、使傳統的陰陽學說、八綱辯證、經絡臟(藏)象等概念更趨科學的標準化。(如果從發展觀講,科學尤其是醫學不僅要提高發展,適應社會的要求,更在將來的實踐中辯證地進行補充和發展著)從而擺脫人為的感性因素,使中醫在處方、用藥、診療等方面加強準確、規范。能夠把歷經幾千年醫療實踐積累形成的人體生理、病理、診斷、用藥、預防調護等綜合系統的辯證理論體系通過現代科技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提高科學的再認識中醫學的能力,認真分析中醫學理論闡述的關于人體生物——心理——社會——自然,建立平衡統一于一體的醫學模式的規律,與現代系科學的系統論控制論等相比較研究。面對現代社會疾病表現形式多樣復雜新病種出現了疑難雜癥等生命科學的許多未知領域,中醫學不僅要分析把握中西醫歷史現狀發展趨勢、醫學新模式對社會文化、公眾生活關系的影響,更需加強中醫學術研究,應用現代高科技手段豐富中醫科學實踐,在世界普遍聯系的整體醫學觀上開拓認識領域深層次和未知現象的新視野。
同時擴展中醫藥的應用范圍,充實中醫學高科技含量,如:運用原子物理學、現代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深入微觀分子水平、研究“陰陽辯證”的實質及人體氣血、臟腑、經絡的代謝功能在病因病機方面的分子生物學特征,充實中醫辯證的科學內涵,深入闡明疾病證侯實質及傳變規律,并且向基因調控、基因表達診斷、基因修復治療和預防方面發展。這也是我國20世紀50年代孕育出的新學科——微觀辯證學。它帶動了中醫病機學、證治學、藥理學研究深化,形成現代微觀中醫學科群。使中醫學能夠在現代科技的科學實踐中求得創新。雖然中醫學與現代醫學對疾病的認識角度不同,但對疾病發生、發展、性質等內在本質的認識結果應是一致的。目的統一于提高人類防治疾病能力和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