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鎮化建設進程中,怎樣帶動貧困人口脫貧是值得相關學者研究的話題,包括減少貧困數量,轉移貧困地區勞動力進而闡述城鎮化對扶貧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情況來看,城鎮化扶貧中仍然有一定的難題,農村存在的必要性,農村貧困的設定,扶貧不脫離現實等。下面文章通過分析論述貧困發生率與城鎮化率之間的關系,并且提出城鎮精準扶貧的相關建議,進一步做好扶貧工作,加快城鎮化進程。
關鍵詞:城鎮化扶貧,貧富差距,扶貧思路
目前貧富差距仍然是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其中幫助貧困地區脫貧,以城鎮化推動扶貧是縮減貧富差距的一個重要手段和途徑。本文對我國貧困數據和貧困原因的分析有利于豐富城鎮化扶貧的相關案例,并為今后城鎮化扶貧做出相應的貢獻。研究不僅有利于改善當前的貧困現狀,更能為中國的城鎮化提供一些新的發展思路。
一、城鎮化與扶貧的關系簡述
(一)城鎮化與扶貧的關系
城鎮化是實現扶貧的重要手段。隨著中國城鎮化的迅速推進,城鎮化率從2000年的36.22%增長到2016年的57.35%,平均每年增長1.32%,城鎮化水平大大提高,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大大提高。到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2363元和33616元,相比2000年的2253元和6280元翻了好幾番。根據《中國農村貧困監測報告2016》顯示,貧困標準不斷提高,2000年中國的貧困線為865元,貧困人口數量9422萬人,而到了2015年中國的貧困線為2800元,貧困人口數量5575萬人。貧困標準提高而貧困人口數量減少,意味著我國扶貧開發取得了顯著成績。
(二)城鎮化對扶貧的作用
城鎮化在推進過程中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制造業、采掘業等第二或第三產業。土地的城鎮化為其提供居住方面的條件,推動城鄉人口流動的速度。城鎮化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為轉移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經濟發展導致農業化進程加快,農民生活方式發生改變,文化素質得到提高。貧困農民在不斷尋求發展的過程中,市場意識、經營意識和創業創新意識也不斷增強,精神生活不斷豐富。城鎮化在這個過程中減少了農民數量,轉移了農村剩余勞動力,使得農民富裕,提升了貧困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貧困現狀,對扶貧產生了很多積極的影響。
二、城鎮化與貧困現狀分析
(一)當前中國的貧困現狀
1.數據來源與分析。數據來源于各年《中國統計年鑒》,其中城鎮化率為常住人口而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而貧困發生率指的是低于貧困線人口占全部總人口的比率。貧困線的制定標準每個國家不同,每個國家各個時期也不相同。而表1中我國的貧困發生率基于貧困標準的不斷上升而呈現斷層現象。
根據中國貧困數據表顯示,中國的城鎮化率逐年提高,意味著中國的城鎮化發展較好,穩步提升。而貧困發生率和貧困人口則呈現出不規律的變化,究其原因是不同時期中國的貧困標準不同,但在同一標準下,貧困人口和貧困發生率是下降的。我們發現由于2011年的扶貧標準大幅度提高,導致貧困人口和貧困發生率大幅度提高,這并不代表中國更貧困了,而是追求更高水平的脫貧。由于扶貧標準的不同,貧困數據不可比,我們只能比較同一標準下的貧困數據。
2.中國的貧困與發展現狀。中國2016年的GDP為744127億元,世界排名第二,GDP增速6.7%。2016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3821元,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了6.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363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3616元,城鄉之間差距大。按照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2016年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529元,中等偏下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2899元,中等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0924元,中等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31990元,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9259元。
通過比較發現低收入組和高收入組差距懸殊。我國2016年扶貧標準為3000元,遠遠低于低收入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因為城鄉之間、窮人與富人之間貧富差距的懸殊,使得我們國家的貧困狀況不容樂觀。2014年我國仍有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592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貧困地區的城鎮化發展停滯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城鎮化進程的重要因素。盡管近年來扶貧開發取得了顯著成績,貧困地區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總體上看,中國貧困地區農業環境惡劣、資源匱乏、基礎設施薄弱、交通不便、農民收入低、農村面貌落后的基本國情還未徹底改變,特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緊迫形勢下,扶貧攻堅仍面臨許多挑戰。
(二)中國城鎮化比較
1.衡量中國的城鎮化水平不僅要看人口城鎮化率還要看土地城鎮化水平。在我國土地城鎮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鎮化的速度,而人口城鎮化中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也一直大于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土地城鎮化使得有的城鎮規模迅速擴大,多余的土地被侵占,造成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低下。中國出現了土地資源閑置浪費和供不應求的雙重矛盾。更甚者出現或加劇了房地產泡沫經濟。同時地區之間的城鎮化差異更加明顯,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6》中各省的城鎮化率對比,先進如北京、上海、天津,2015年城鎮化率均達到80%以上,落后如貴州、云南,城鎮化率則低于45%,更甚者如西藏僅28%不到。地區之間發展差異使得其貧困程度不同,國家對各地的扶貧力度也不相同。而多數情況下,造成某地區城鎮化率低和貧困發生率高的原因中有大部分是相同的,如環境、資源、教育等條件的匱乏,不僅導致地區貧困,也導致地區推進城鎮化困難。
2.基本公共服務應該得到重視。基本公共服務作為衡量城鎮化的軟性指標應該受到重視,如接受義務教育比例、城鎮失業人員等。據《中國統計年鑒2016》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文盲人口占1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為5.42%,男性文盲比重比女性文盲比重小,經濟發達地區文盲比重小于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即使在經濟發達地區,女性文盲比重也高于男性文盲比重,中國重男輕女仍然存在。在影響中國貧困的諸多因素中教育往往不受重視,但事實表明受教育程度低的地方經濟大多欠發達。教育是影響貧困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所以要實現扶貧的目標一定要考慮教育的影響。據《中國統計年鑒2016》就業失業情況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各地區城鎮失業人員登記顯示各地區的失業率呈現出不規律的變化,但大部分地區城鎮失業率提高,這說明中國當前就業情況不容樂觀,失業人數時有增加,城鎮就業對于扶貧并沒有發揮充分的作用。
3.城鎮人口所占比重即人口城鎮化率逐年提高。城鎮就業按產業劃分第一產業就業比重雖有降低,但仍然很高。到2015年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仍占28.3%,第一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8.9%。第一產業就業比重與產業產值占比的差距表明了農業發展的效率低下和農村勞動力的富裕,這造就了一部分人的貧困。第二產業就業比重沒有太大變化,略有增加或減少。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增加,源于第一、二產業勞動力的轉移。而勞動力仍然匯聚于第一產業。當前的就業比重顯示出我國的城鎮化仍有發展的空間,而城鎮化的發展既要重視數量也要重視質量。城鎮化的數量解決了一部分貧困問題,城鎮化的質量則維持扶貧的成果。
三、城鎮化與扶貧關系的量化分析
(一)構建模型
貧困發生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具有簡單線性相關關系,應用一元線性回歸方程:
Y=C+aX 應用eviews7.0統計軟件
(二)變量定義和取值
模型中Y代表貧困發生率,為因變量;X代表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自變量。
(三)運行eviews得到結果
將貧困發生率作為因變量,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回歸結果如下所示:
Y關于X的回歸方程為:Y=1.031-1.751x
(0.092) (0.17)
從Eviews回歸結果看,t檢驗效果比較好。擬合優度和可調的擬合優度都接近1,說明模型的擬合程度較高,F檢驗值也比較大。模型的整體回歸效果較好,通過了檢驗。
(四)結果分析
由模型結果可以得出:貧困發生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呈負相關,說明城鎮化率越高,貧困發生率越低,城鎮化的推進對扶貧有正面影響,減少了貧困數量。所以在以城鎮化推動扶貧的過程中,扶貧的思路可以從提高城鎮化率的方面進行思考。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是城鎮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中包含著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城市是否能夠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和居住條件。城市需要有堅實的產業基礎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轉移的勞動力要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對于每個貧困地區因地施策,制定可行性目標,確立扶貧重點,精準扶貧。
四、以城鎮化推動扶貧的建議
(一)提高城鎮化率和城鎮化水平
1.根據模型的結果可以證明以城鎮化推動扶貧可以通過提高城鎮化率來進行。人口城鎮化是城鎮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城鎮化的關鍵和核心。我國連片特困地區資源貧乏,教育水平落后,文化素質低,勞動力技能水平低,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水平低。因此這些地區人口城鎮化率要比全國平均水平還低。要提高貧困地區的人口城鎮化率,除了通過戶籍制度的改革以放寬城鄉人口流動的限制,還可以通過加強對貧困地區貧困對象的技能培訓來實現,為此應該重視教育的作用,增加教育經費的投入,鼓勵有能力的勞動力進入城鎮。一方面可以增加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城鎮化的質量。
2.通過城鎮化來推動扶貧,提高城鎮化率,就要解決好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如可以通過降低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增加二、三產業就業比重。降低第一產業就業比重除了要提高貧困對象的技能水平,同時還要保證非農產業有足夠的就業崗位容納貧困地區的勞動力,這就需要我們大力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工業化有利于增設新的就業崗位,容納更多貧困地區的轉移勞動力,增加貧困對象勞動收入;城鎮化則側重于擴大總需求,以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轉移更多的貧困對象。城鎮化有利于工業化的發展,工業化也推動城鎮化進程,這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同時一部分貧困人口從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也有利于扶貧。
(二)三化協調,夯實城鎮產業基礎
1.以城鎮化推動扶貧要求“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在“三化協調”發展中,工業化是主導,農業現代化是基礎,為工業化提供保障。沒有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就會缺乏產業支撐、技術支持;而沒有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就會缺乏安全載體和堅實的基礎。農業現代化為工業化和城鎮化提供支持與保障。因此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應該協調發展。農業現代化如果不能適應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將會阻礙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進而影響經濟的總體發展。在“三化協調”中,農業、工業、服務業要盡量實現“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低碳循環目標。在第一產業方面重視對農林牧業的專業化、集中化、規范化、現代化發展。在第二、第三產業注重構建本地區的支柱產業。農業現代化、工業集群化、新型城鎮化都朝著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邁進,是更科學的以科技為驅動的“三化協調”。
2.深度開發延長產業鏈。實踐證明中國依靠人口紅利和資源優勢已經不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和城鎮化的發展。現階段我們要依靠創新驅動城鎮化發展,在原有基礎之上深度開發延長產業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1)延長產業鏈條要依靠科技的力量。首先,要制定科技規劃,促進科技與生產相互結合,要引進先進的科技,增加對科技的投入,提高創新能力。其次,重視制度建設,對各行業各產業規定統一的質量要求和技術要求,促使企業采用新技術、新生產工藝、新配套設備,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低碳經濟循環發展。
(2)延長產業鏈條要依靠人才的力量。企業要不吝于培養或引進懂專業、搞技術和善于管理的人才。更要留住人才,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在延長產業鏈中的作用。因此企業需要建立人才引進、激勵、培養機制。創新人才培養、吸引機制對于一個產業長久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3)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延長產業鏈條要依據綠色低碳、安全健康、集約高效的循環經濟理論,堅持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相結合。除此要認清延長的產業鏈條與主導產業的關系。主導產業是基礎,延長產業鏈條主要是與主導產業密切相關的。主導產業為其提供資本積累、人才培養、基礎設施。主導產業發展良好有助于產業鏈條向縱深延伸。同時要加強主導產業與延伸產業之間的關聯性。
(三)可持續發展
1.培養農業、農村、農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城鎮化并不必然帶來農村經濟的發展,相反,假如沒有公平的機制作為基礎,城鎮化不僅可能不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還有可能導致農村發展滯后出現農村利益受損。因此,為了使城鎮化可以促進扶貧工作的深層作用,就需要我們從社會建設的視角來看城鎮產業發展問題。就是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需要在農民的合作、組織、履約能力等多方位能力建設的基礎上,將農民看成是一個整體參與到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而不是簡單將農民視為原料生產者、生產工人、打工者,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農民可以公平享受到資源開發帶來的產業發展的成果,通過提升農民能力,從根本上解決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最終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2.擺脫“土地、資源、人口”三重依賴。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在廉價勞動力資源、土地資源、能源資源等方面具有很大優勢。憑借著這些資源優勢使得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和GDP不斷上升。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這些優勢變得不明顯和不確定。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各項能源資源儲量也日趨下降,與其相關的能源采掘業開始衰敗,山西省作為煤炭業的代表可以證明這一點。所以中國目前階段的城鎮化不能再依賴“土地、資源、人口”優勢。如何擺脫三重依賴,主要靠創新推動。
創新推動要依靠引進借鑒之道,引進新的理論、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創新工藝,借鑒先進經驗,并通過不斷學習吸收新的技術、經驗,進而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同時要培養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完善的體制催生創新動力,健全的機制激發創新活力。企業要充分考慮行業的特點、性質、產業布局、技術水平、研發能力,通過創新擺脫對土地、資源、人口的依賴。
3.評估現實差距,樹立可行性目標,確定重點。中國每個貧困地區貧困的原因有其共性也有特性。每個貧困地區的貧困現狀也不相同,有的地區只是一般貧困,有的地區特別貧困。所以每個貧困地區在以城鎮化推動扶貧的過程中要評估本地區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確立一個可以達到的可行性目標,確定扶貧重點,精準扶貧。將精準扶貧落實到每個貧困地區,加強多方合作,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
參考文獻:
[1] 胡杰,李慶云,韋顏秋.我國新型城鎮化存在的問題與演進動力研究綜述[J].城市發展研究,2014(1)
[2] 李晉芳.扶貧移民城鎮化的問題研究——以晉陜六縣為例[D].山西:山西師范大學,2015
[3] 劉牧.當代中國農村扶貧開發戰略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6
[4] 石憶邵.中國城鎮化與小城鎮發展[J].經濟地理,2013(7)
[5] 王朝明,馬文武.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貧困問題——按要素分解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10)
[6] 張來武.依靠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三農[J].中國軟科學,2014(1)
關于城鎮扶貧內容,您可能還想閱讀《全國常委會專題詢問農村扶貧開發工作情況的報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