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資源和林業發展的重要性和嚴峻狀況,要求我們構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從而實現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生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南方林業科學》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一、概述
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科學的發展觀,已經深入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林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嚴峻狀況,要求我們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到林業建設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個層面,構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從而實現對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樹立生態環境建設觀念
牢固樹立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安全和生態文明的戰略思想,把經濟思想從以木材生產為主轉變到以生態建設為主上來,生態優先是新世紀林業發展的主導思想,生態建設為主是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林業的根本需求,是堅持可持續經營的林業發展新路子,在實施“六大工程”、推進“五個轉變”、實現林區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發展林業已經不是單純的木材,而是生態環境、生態資源和因此而產生的巨大的經濟效益。所以我們要把生態建設放在突出和優先的位置,從林業發展的戰略高度來抓,全面實施生態發展戰略,充分發展林區經濟,發揮生態屏障作用。
三、生態環境建設的發展思路
1、正確認識森林,永續經營森林資源森林資源的再生性決定了永續經營的可能性,要改變林業的基本現狀,必須實行森林資源永續經營。第一,必須重新認識森林資源的持續性及發展潛力,認識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對林業政策管理體制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第二,要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優化森林群落結構,培育速生優質新品種,使開發、營林、保護并駕齊驅,促進森林資源總量增長;第三,實施林業生態工程,生態工程中的生物措施應側重種群選擇及種群匹配工程,并考慮種群之間在生長時間、節律上的搭配,生態工程的工程措施應側重生態環境重建中必須采取的技術。
2、加強對森林資源的培育和管理,努力擴大森林面積森林資源是建設綠色屏障、辦好綠色產業、發揮林業三大效益的基礎。開發林業首先應當做好資源培育、資源保護和資源管理工作。
3、依靠科技開發林業現代林業的核心問題是發展生產力。要實現森林資源的永續經營,必須全面實施科教興林的發展戰略,圍繞林業良種壯苗選育、速生豐產林建設、中幼林撫育、森林病蟲害防治、森林防火以及提高造林成活率、森林覆蓋率、立體開發、多種經營、綜合利用等開展科學研究和科技攻關,以現代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主導,廣泛應用高新技術及其研究成果,突出重點,抓住關鍵,一手抓單項技術的重大突破,一手抓現有林業技術及相關技術的集成、組裝、配套,全面依靠科技進步,大幅度提高林業科技總體水平和林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四、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1、遵循自然生態規律
堅持用生態文明思維謀劃林業建設與發展,樹立生態生產力理念,提高人們協調、保護、適應自然和自覺遵循自然生態規律的能力,把關系林業建設發展的戰略問題、重要決策、重大項目以及相關政策措施置于生態合理性平臺上進行研究和思考,把對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置于資源和環境可承載與可恢復范圍之內,避免出現單純依靠資源投入增加經濟總量、耗竭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保持生態、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
2、提高生態服務功能
森林資源是林業發展的基礎和命脈,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要進一步實施天然林和公益林保護、退耕還林、“三北四期”防護林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等林業工程項目,嚴格保育和科學經營好森林資源,不斷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優化森林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創新資源管理體制機制,強化對林地的依法保護,完善森林采伐利用管理政策,推進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經營,提高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3、壯大林業產業實力
結合區域林業資源利用現狀,按照工業化、市場化、生態化要求,因地制宜,加快林業經濟結構調整,豐富林業產業建設內涵,拓展林業發展空間,形成有利于現代林業建設的森林經營、木材加工、野生動植物利用、林業資源開發、苗木花卉和森林生態旅游等多業并舉的發展格局。逐步轉變林業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由資源型林業向生態型林業轉變,加快林業特色產品開發,擴大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產業規模,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利用效益,發展循環經濟。
4、培育生態文明觀念
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和森林文化、生態文化工程建設,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道德觀、政績觀、消費觀,形成尊重自然、善待環境的良好生活習慣。構建綠色文化,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綠色家園,開展綠色教育,增強全民生態憂患意識、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使每個公民自覺投身生態文明建設。
5、傳播生態文化知識
生態傳播是人類與生態直接或間接相關的信息傳播活動。生態傳播既是生態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助推器。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發揮林業主陣地作用,在全社會普及科技知識和生態理念,全方位進行信息交流與溝通,突出生態文化宣傳,引領綠色文明健康,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社會輿論與宣傳氛圍。
6、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體系和法制保障,注意從源頭上解決對生態的危害問題,綜合運用行政、經濟、科技、法律等手段,切實調動各地、各行業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并充分考慮人與自然、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物質生產與人的文化素養及精神需求的平衡關系,“四個文明”一起抓,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五、深化改革
一是深化林業分類經營管理體制改革。今后我們要以政府投入為主,吸引社會力量共同建設,進一步擴大公益林補償面積,提高地方公益林補償標準,加快對山區、平原天然林和荒漠林資源的全面保護;商品林業按照基礎產業進行管理,主要由市場配置資源,政府給予必要扶持。凡納入公益林管理的森林資源,政府要以多種方式對投資者給予合理補償。二是深化林權制度改革。要堅持實行“誰造、誰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調動林權所有者的造林積極性,要加快林權證的發放,要在明確林權的基礎上,進一步放活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允許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前提下進行合理流轉。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是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一項重大戰略,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讓我們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認真落實中央林業決定和全國林業工作會議精神,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全面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努力推動林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全面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做出新貢獻。
六、結語
林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和主力軍,承擔著生產生態產品、物質產品和生態文化產品的重大任務,發揮著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因此,積極發展生態環境建設,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李世梅.加快生態建設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社會[J].甘肅林業,2005.
[2]周生賢.發展林業———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J].求是,2004,(22).
[3]李湘林.加快林業發展改善生態環境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保證[J].新疆林業,2005.
[4]曹云.實行生態補償促進和諧發展[J].中國林業,2007,1A:4~10.
[5]陳欽.公益林生態補償的理論分析[J].技術經濟,2007,4:82~84,128.
[6]李林立.生態補償在實現森林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效應研究———以湖北神農架為例[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7,1:162~165.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