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相關
摘 要: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會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困境,這種困境可能是結構性的、摩擦性的、社會實踐性的,或是選擇性的,尋找他們就業面臨困境的因素,幫助他們及時就業是政府、學校、企業、個體共同的責任。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困境 社會學
相對于同齡的“85后”和“90后”的青年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畢業生應該是勞動力市場上的優勢群體,他們年輕,有文化,具有較高的人力資本存量,但是從大學生一浪高過一浪的“考證族”群體中,我們也能體驗他們對未來就業的擔憂、不安,以及個人由此而做出的未雨綢繆的努力,不管這種努力的結果最終是否真的能為他們的就業添加籌碼。那么大學生在職業選擇中存在哪些困境?這些困境是如何產生的?又該如何克服呢?
大學生職業選擇的困境主要表現在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境地,大學生的失業主要有哪些類型呢?
一、大學生就業困境的類型
1.結構性失業。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這類失業主要是由于經濟結構的調整,現有的勞動者在知識、技能、觀念等不適應這種變化,與市場需求不匹配而引發的失業。在大學生失業群體中,這類失業主要表現為高等教育專業設置不合理,或者教育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要,大學生學非所用,導致專業難以對口,使得大學生的供給結構滿足不了市場需求結構的要求而引起的失業。
2.摩擦性失業。勞動者在尋找最適于自己的工作時需要時間,這種在尋找工作過程中消耗時間所造成的失業即為摩擦性失業。個體在不同工作轉移過程中,一定數量的摩擦性失業必然不可避免。對于大學生來說,導致這種失業主要原因是缺乏就業機會的信息,一方面是大學生求職無門,另一面是企業招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使得企業和大學生群體都難以滿足自己的需求。對于高校畢業生來說,雖然在求職過程中結構性問題比較突出,但他們在求職過程中更多表現出來的是摩擦性失業。
3.社會實踐性失業。部分大學生雖然學歷較高,但他們所學的知識大多數來源于老師的傳授和個人的領悟,屬于理論知識,缺乏應用于社會實踐的能力。而對于企業來說,他們常常是以成本和利潤作為企業的用人目標,他們更希望招聘的人才招之即用,所以他們在招聘時常常選擇有相關工作經驗的人員,而大學生則由此被排斥在工作之外,徒有文憑和理論知識,沒有實際工作經驗,成為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因素之一。
4.選擇性失業。主要是指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在擇業過程中因主動放棄某一或某些就業機會,而在一定時期內處于失業的狀況。[1]大于很多大學生來說,之所以待業,并不是真的找不到工作,而是一味追求理想的工作,在擇業方面“高不成低不就”,不自覺的陷入了選擇性失業的怪圈。如有的大學生一心想找專業對口的,但又嫌棄工資待遇不高,或者是覺得沒有發展前景,本人不愿意委曲求全,就待業了。
二、大學生就業困境的負功能
1.影響個體健康和家庭和睦。大學畢業生的高人力資本存量得益于家庭和個人的長期投資,如果他們沒有得到及時就業,失業者本人會對就業產生習得性無力感,在就業群體中失去自尊和自信,并在情感上受到嚴重打擊。對于家庭來說,長期的投資得不到預期回報,家庭關系將因此蒙上陰影。
2.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大學畢業生有相當程度的文化知識,權利意識強,有一定的組織能力,他們人人都熟悉電腦,有現代化的表達不滿的能力。如果發現自己在積累了一定的人力資本后找不到工作,淪落為社會邊緣群體,他們有可能會宣泄群體性不滿情緒,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
三、大學生就業困境的因素分析
1.就業崗位有限,且技術含量不高
我國自1999年高等院校擴招以來,高校畢業生數量急劇膨脹,大學生就業問題日趨嚴峻。據全國就業工作座談會的消息,2010年應屆畢業生規模是本世紀初的6倍,2011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60萬人,“十二五”時期應屆畢業生年平均規模將達到近700萬人。[2] 再加上往屆未能就業的,等待就業的畢業生數量很大,大學生的供需比日趨下降。
然而相對于國家的經濟發展來說,近幾年,我國經濟雖然以9%、10%的速度增長,但是這些增長主要是依靠勞動密集型企業的低技術含量帶動的,是依靠農民工群體的增長,它不同于當年日本經濟是依靠技術出口實現的增長,由此,我國經濟雖在發展,但對大學生的需求比較有限。[3]
2.學校部分專業設置不能符合市場變化
根據第三方調查公司麥可思全國調查數據,有一些專業在就業過程中因為失業量較大,就業率持續走低,且薪資較低的專業,被亮紅燈,稱為紅牌專業;而有一些專業在就業過程中,薪資、就業率持續走高,且失業量較低的專業,則稱為“綠牌”專業。[4]在亮紅燈的專業里,原因較多,有的是這些專業處于飽和狀態,市場的需求和供給已達到平衡狀態,甚至是供大于求;有的是大學的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鉤,培養的人才在現實中沒有市場;當然也有些專業如果需要對口就業,則需要通過更高水準的專業級別考試,這些都從客觀上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狀況。
3.以名門院校、相關工作經驗為由的社會排斥
用人單位每次的招聘信息發出之后,經常會收到許多大學生的求職簡歷。在大學生通過個體自我努力獲得的許多張證書面前,以及勞動力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用人單位有時僅從書面簡歷無法直觀辨別大學生的能力水平,此時名門院校、重點院校就可以作為一種帥選信號發揮作用。由于很多雇主相信“教育水平同生產率的正相關關系”, [5]相信重點院校的求職者擁有更高的個人能力和更低的學習成本,于是名牌院校、國家211重點院校等就將一般院校以及本三院校的大學生排斥在了人為的就業門檻之外,不同院校之間的大學生平等就業權利的實現受到阻礙。
另外,企業對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實用型消費加劇了大學生的就業困難。這種實用型消費就是企業希望招聘的員工有相關工作經驗,能夠花費最小的成本獲得最高的效用。據相關調查發現,高達63.2%的用人單位看重“在校期間的實踐經驗”,僅有5.5%的不看重。[6]這里我們首先承認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實用能力要求的合理性,畢竟作為企業,獲利是他們最終的目標,而沒有實踐經驗,意味著用人單位要對新招聘的員工進行培訓,這樣的培訓要花費企業的人力、物力和時間,需要一定的成本支出,不僅如此,辛苦培訓的員工還有可能跳槽,出現成本流失的風險。由此用人單位出于“效益”的最終考慮,要求新招聘的員工有相關工作經驗也是一種理性選擇,這樣大學生便遭遇了相關工作經驗為由的社會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