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實施方案
各社區黨支部:
為進一步延伸拓展168基層黨建工作機制,構建街道社區黨建工作新格局,促進轄區三個文明建設,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群眾為重點,以“為民”為宗旨,建立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社區黨組織為基礎、轄區黨員為主體、駐街單位黨組織積極參與的黨建工作新機制,形成以嚴密的組織體系、完善的規章制度、數字化的黨建平臺、健全的共建機制、豐富的活動載體為主要內容的社區黨建工作新格局,擴大黨在街道、社區的覆蓋面,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二、活動內容
“七彩”工程的具體內容為:①以健全組織體系、增強黨組織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和核心領導作用為主要內容的組織建設工程;②以深化社區黨建工作示范街道、示范社區創建活動為主要內容的黨建聯動工程;③以增強黨員黨性、提高黨員思想政治素質為主要內容的黨員教育工程;④以富民、便民、樂民、安民為主要內容的為民利民工程;⑤以地區性、社會性、群眾性、公益性活動為主體,互惠互利的共駐共建工程;⑥以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體現黨員的先進性為主要內容的先鋒模范工程;⑦以送溫暖、結對幫扶為主要內容的愛心援助工程。擴大黨在街道、社區的覆蓋面,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鞏固黨在城區的執政基礎,為建設創新型和諧文化名城和街道創新轉型、二次創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一)組織建設工程
1、以“網絡化”推動“區域化”,進一步完善街道、社區黨組織建設,建立嚴密的以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樓院黨小組為架構的三個層面的社區黨組織縱向組織體系,加強社區黨建協調機構建設,構建以街道社區黨建聯席會、社區黨建聯席分會、在職黨員聯絡站為架構的三個界面的橫向聯系紐帶,形成覆蓋全轄區黨組織的“三縱三橫”的黨建工作網絡。
2、根據流動黨員的不同情況,通過代管、直管、協管等辦法,建立流動黨支部、臨時黨支部、流動黨員管理服務站等形式,形成多層次、網絡化的流動黨員管理體系。
3、建立在職黨員“一冊一卡”,實現“三清一庫”,即在職黨員登記冊和聯系卡,做到自然情況清、職業特長清、服務意愿清,建立在職黨員信息資源庫。
4、建立健全在職黨員參與社區活動機制、社區黨建考評規章制度,做到社區黨建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5、深入開展“一流領導班子”和“五好”黨支部創建活動,以職業化為方向,以加強教育為重點,推行社區黨組織書記“素質工程”。加大對社區黨務工作者的培訓力度,全面提高街道社區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強化街道社區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
(二)黨建聯動工程
以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為目標,圍繞“黨員帶頭、立足社區、強化服務、構建和諧”的服務宗旨,延伸拓展“168”基層黨建工作機制,探索構建區域化黨建工作格局的新途徑、新方法,不斷完善橫向的黨建活動框架,精心組織社區單位黨組織和黨員開展“駐在社區、關心社區、服務社區、建設社區”系列活動,進一步完善由轄區112個單位黨組織參加的“社區黨建工作聯席會”和下設的12個社區分會,定期召開“社區黨建工作常委單位會議”,定期通報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情況,研究分析新情況,協調解決新問題,建立起街道、社區黨組織與轄區單位黨組織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條塊結合、共駐共建共享的協調機制。
1、通過黨建共商、文明共創、難題共解、活動共辦、成果共享,調動聯建單位的積極性,進一步整合成員單位的人力、物力各方面資源,避免重復建設和浪費資源,使轄區各種機關企事業單位資源、非公企業黨組織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黨員聯動服務工作實現“三個轉變”:領導方式從封閉式的區域性小黨建,向以協調、服務為主的轄區大黨建方向轉變;組織方式從過去的條塊分割,向條塊結合的網絡化方向轉變;活動方式從過去單純依靠社區黨組織自身力量的“單兵作戰”,向整合利用各級黨組織各種資源的“軍團作戰”轉變。
2、社區中原有一些單位黨員、企業黨員、無職黨員、非公經濟組織黨員由于黨組織活動少、載體少,思想上存在著黨員主體意識、歸屬意識不強的情況。街道社區為黨員設崗定責、搭建舞臺。組建“社區黨員聯動服務”隊伍,組織開展“黨員義務責任崗”、“黨員奉獻日”、“一對一結對幫扶”等活動,使社區企業黨員、無職黨員、非公經濟組織黨員在服務群眾中找到自我,激發宗旨意識。
(三)黨員教育工程
1、落實黨員干部培訓制度,明確培訓職責,制定培訓計劃,落實培訓措施,保障培訓經費,組織開展一到兩次多種形式的黨員干部教育培訓活動。以街道、社區黨員活動室為陣地,開展培訓、座談、交流會議以及演講、朗誦等比賽活動。以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網絡為平臺,組織黨員干部開展學習培訓。適時組織外出參觀學習,吸取先進地區發展經驗。
2、在每個社區建設標準的黨員活動室,做到內部布局合理、電化教育設施齊全、黨建工作資料豐富,體現出社區黨建的濃厚氛圍。依托社區圖書室、社區書屋等,為廣大黨員提供能學習的場所,提供可讀性書籍、刊物,努力達到多樣化。
3、以創建學習型黨組織為龍頭,進一步建立健全黨工委中心組學習制度,做到學習制度化、課題化;針對社區黨員以退休黨員為主休的特點,廣泛開展以“退休不失志,繼續做奉獻”為主題的“黨的性質”、“黨的宗旨”、“黨員義務”專題教育;針對下崗失業黨員特點,搞好“自強自立,下崗不失志,下崗不離黨”教育;創新學習方法,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實踐活動。
(四)為民利民工程
1、聚民——把文明社區創建納入年度工作目標,建立檢查考核和監督獎懲制度,落實領導分工負責制,使創建工作步入制度化軌道。不斷完善社區管理機制,夯實文明創建基礎,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積極探索社區共建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法,通過建立文明社區共建理事會,推進區域共建,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2、便民——進一步健全完善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和12個社區服務站,積極開展民政救助、勞動再就業、社區衛生服務等質優面廣的社區服務,全面落實困難救助和社會保障機制,努力構建“殘有所助、難有所幫、弱有所扶、少有所教、嬰有所托”的社區服務新格局。
3、樂民——進一步拓展載體,推行“1+1+12”組織模式,即以街道文化活動中心為龍頭,以街道文藝隊為紐帶,以12個社區文化活動點為平臺,將社區文化活動有機地組織起來,使活動規范有序地開展,提升社區文化品味。
4、優民——積極整合社區教育資源,探索創新,開展以“樹三風”(德孝之風、生態之風、樂業之風),“育四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立五心”(孝心、愛心、誠心、敬心、責任心)為內容的市民文明教育,進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質。
5、安民——進一步落實社區治安綜合治理責任制,采取黨工委領導、辦事處負責、社區協同、群眾參與的模式,在12個社區推廣“1+n”聯防聯勤一體化的社區警務建設,維護社區的治安。
6、悅民——按照“五化”即“綠化、美化、亮化、凈化和文化”的要求,加強社區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完善社區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考評機制,提升社區衛生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社區、物業、居民三方聯動機制,打造“一樓一特色、一居一標準”的良好環境,建設優美舒心的社區環境。
(五)共駐共建工程
1、突出利益協調和社會關懷,建立街道、社區與轄區單位黨組織雙向聯系、雙向反饋、雙向服務的黨建工作新機制。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導向,以“地區性、社會性、群眾性、公益性”工作為重點,整合社區資源,協調社區力量,共興社區事業,做到黨員教育聯搞、思想工作聯抓、社會治安聯防、公益事業聯辦、貧困對象聯幫、文明小區聯建。
2、抓好社區黨組織與駐街單位黨組織的共建堡壘工程,從基層抓起,開展文明小區創建活動、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每個社區每年至少有1個以上共建項目,結共建對子2個以上,解決熱點、難點問題不少于5個,開展共建活動不少于4次。對社區資源掌握清,每個社區建有資至少有一個駐社區單位的場所等資源實現共享。
3、加強黨建工作經驗、做法、信息的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促進黨務工作的互聯互動、互助互補、共同提高。開展中心組聯學、黨課聯上、經驗共同交流研討等活動,促進黨建工作同步提高。
4、努力抓好為駐街單位解決生產生活難題上的共建,調動各方力量積極為駐街單位排憂解難,搞好服務,為轄區單位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六)先鋒模范工程
1、設崗定責,讓黨員“無崗”變“有崗”。按照“因地制宜、因事設崗、以人定崗、以崗定責”的原則,設置“四長”、“八員”崗位。“四長”即社區黨小組長、樓棟長、治安巡邏隊長和文體活動隊長,“八員”即時事政策宣傳員、社會治安聯防員、環境衛生監管員、計劃生育協管員、黨風廉政監督員、校外教育輔導員、社情民意聯絡員、鄰里糾紛調解員。按照一員一崗、有崗有責的要求,對“四長”、“八員”制定明確具體、便于考核的崗位職責。各社區還可以結合實際自設其他崗位。設崗前,要對黨員基本情況進行詳細的摸底調查,登記造冊,既全面掌握黨員的基本情況,又要梳理出各社區迫切需要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為合理設崗奠定基礎。
2、要嚴格程序,規范動作。要按照“自我認崗、支部定崗、公示明崗、引導履崗、考核評崗”等環節精心組織黨員上崗。自我認崗,由社區黨組織召開全體黨員大會,通報“四長”、“八員”崗位設置和崗位職責,由無職黨員結合自身的年齡、文化、體能、資歷、特長、居住地等實際狀況,自我選擇崗位,并向支部申報,解決黨員“愿不愿干”的問題。組織定崗,社區黨組織本著尊重個人意見和因人制宜、就近便利的原則,對每名黨員的崗位進行討論審定,解決黨員“能干不能干”的問題。公示明崗,通過黨員活動室、居務公開欄或召開會議等多種形式向黨員和全體居民公布無職黨員認崗定崗情況和崗位職責要求,接受群眾監督,解決黨員“真不真干”的問題。引導履崗,在方法上進行指導,開展定期督導,解決黨員“會不會干”的問題。第五,考核評崗。以崗位職責任務為主要考核內容,采取個人述崗自評、群眾民意測評、支部綜合評定相結合的方式,評定等次,作出年度鑒定,解決居民“認不認可”的問題。
(七)愛心援助工程
1、提升社區服務硬件建設。整合街道社區服務中心資源,依托社區服務中心、老年學校、康復中心、文化活動中心,構建多功能、綜合性、立體化服務平臺。繼續抓好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化建設新申報的社區服務站及居家養老服務站。
2、提升社區服務項目建設。以為老、為小、為殘等服務為重點,開展“446”幫扶服務。要求社區工作者做到居民生活困難必到、社區突發事件必到、社區志愿服務必到、鄰里矛盾糾紛必到等“四個必到”服務;困難群眾每月必訪、獨居老人每月必訪、重度殘疾人每月必訪、重點幫扶人員每月必訪等“四個必訪”,為居民提供個性化服務;公共設施損壞必報、背街小巷不潔必報、發現新增孕婦必報、外來人員流入必報、安全隱患必報、不穩定因素必報等“六個必報”,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3、提升社區信息化建設。充分發揮各社區網上平臺,及時發布社區服務信息,開展豐富多彩的網上社區服務活動,有效發揮社區網站在組織社區志愿、社區扶貧濟困等服務中的作用。
4、提升社區共駐共建建設。引導各類企業興辦社區服務項目,把與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家政、電信、移動、廣電、早教、物業等行業服務引入社區,設立便民服務窗口,促進行業服務與社區建設接軌;鼓勵社區內的機關、團體、部隊、學校及其他企事業單位在自主、自愿的基礎上,向社區居民開放內部服務設施,實現資源共享。
5、提升社區服務能力。健全社區志愿者組織體系,動員更多的社區居民加入社區志愿者行列,積極參與所在社區組織的志愿活動。加強社區工作者的培訓,提升社區工作者的整體素質和能力。
三、工作要求
“七彩”工程是街道黨工委推進社區黨建工作的活動載體,涵蓋了社區黨建的各個方面,各社區要認真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落實措施,并要結合自身情況,做好活動安排,對承擔的任務,要確定責任人。街道黨建辦將每年到社區進行1-2次考察,實行情況通報制度,每年年終或第二年年初進行工作總結,并把一年來活動情況通報各成員單位黨組織;同時實行互動表彰制度,每年表彰一批參加社區建設的先進駐街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