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旅游管理
一、引言
張家界市地處北緯28°52'—29°48'、東經109°40'—111°20'之間,是湖南省西北部一個正在開發、建設,以發展張家界旅游業為特征的新興省轄地級市。作為本文重要研究對象的武陵源區,其地處湖南西北部張家界市中部,位于北緯29°13'20″—29°27'15″,東經110°18'45″—100°41'20″,屬于武陵山脈的余脈,全區域東西長37.5公里,南北寬約25.6公里,總面積397.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區面積約為264平方公里。武陵源區成立于1989年,隸屬于張家界市,包括三鄉一鎮兩處。全區共有42個行政村,384個村民小組。截止2010年底,全區總人口達53085人,漢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多個民族居住其中,共享武陵源的奇峰、幽谷、深林、美洞等大自然風景。武陵源區不僅風景優美,而且氣候宜人,物種豐富,適合于發展生態旅游產業。武陵源區氣候溫和、雨水充足,屬于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溫潤氣候。全區平均氣溫在14°C—16°C之間,冬寒夏熱、垂直氣候差異較大。全年最冷月份為一月,月均溫度為1°C—5°C;最熱為四月,月平均溫度為22°C—27°C。武陵源區境內屬沉積地層,系中上泥盆紀石英砂巖峰林地貌,以紫紅色和肉紅色石英砂巖為主。境內主要植被類型為中亞熱帶北部常綠闊葉林,有木本植物107科,250屬,700多種。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初步探討了武陵源區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的優勢(S)、劣勢(W)、機遇(O)、挑戰(T),并以此為基礎提出其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1]
二、武陵源區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
(一)優勢分析(S)
武陵源區具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主要包括地質地貌景觀資源、水體生態旅游資源、人文與民俗生態旅游資源,它們共同構成了其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自然基礎。1.地質地貌景觀資源地質地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旅游項目的選擇,豐富的地質地貌景觀資源是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前提條件。武陵源景區的主體景觀是石英砂巖峰林地貌,山清水秀、峰奇峽幽、別具風格。在武陵源景區高達36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中,多達3000多座山峰中,海拔分布在500—1100米。峰林造型景體完美無缺,多由中上泥盆紀石英砂巖砂巖峰林地貌,其出露地層為紫紅色或灰白色石英砂巖,在流水的侵蝕、物理化學風化和生物作用下,造就了峰林、峰柱、方山、石林、峽谷、幽谷等獨特的砂巖峰林地貌景觀。武陵源景區溶洞數量繁多、規模巨大,且極富地區特色,主要形態有溶紋、溶痕、溶窩、石芽、石林、洼地、地下河、巖溶泉等。在所有景區內溶洞中最著名的是索溪峪的“黃龍洞”,洞內共有四層,全長約7.5公里,景觀奇特,被稱為“洞穴學研究的寶庫”。2.水體生態旅游資源武陵源區水系縱橫、雨水豐富。全區整個水系發源于張家界、天子山一帶高地,大大小小溪流共25條,全長68.5公里。主要溪流有:索溪、金鞭溪、礦洞溪、白虎堂溪、王家峪溪等。最大的河流索溪發源于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海拔800多米的磨子峪,途經金鞭溪、止馬塌、喻家嘴、三官寺,最后經江埡注入婁水,全長約68.3公里,風景區境內約有20公里。金鞭溪全長約5710m,從張家界沿溪一直可以通到索溪峪,金鞭溪沿線可以說是武陵源風景最美的地段,主要景點有醉羅漢、金鞭巖、水簾洞。除了境內溪流著名外,全區還有潭、泉31處,人工湖泊寶峰湖,壩高80米,水深72米。武陵源區內水體生態旅游資源豐富,水量充足、水質優良。全區多年平均徑流量約9000萬方,平均流量2.89方/秒,且激流、淺灘、深潭錯落有致;全區水質基本上保持在Ⅰ—Ⅱ類水平。3.人文與民俗生態旅游資源武陵源不僅風景優美,人文與民俗風情也十分濃郁。這里的人文與民俗生態旅游資源既包括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等人工自然型生態旅游資源,而且還包括人造文化型生態旅游資源。2010年底,全區總人口達53085人,居住在當地的民族主要有漢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各少數民族在其傳統文化、婚喪嫁娶、節日喜慶以及民族服飾等方面各具特色。土家族聚居在土司所管轄地區,主要居住在今中湖、天子山、索溪峪等地區,土家族語言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但多通用漢語。每逢喜慶節日,土家族居民穿戴好自己的民族服飾,歡聚一堂、共迎節日的到來。在男女婚嫁方面,主要有請媒、合八字、訂庚、轉庚、拉白、求喜、攔門、哭嫁等程序。苗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也都有自身特色的民俗民風,這些獨具特色的人文與民俗生態旅游資源,既是張家界傳統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更是武陵源區通過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來保護、傳承、發展的重要依托。
(二)劣勢分析(W)
1.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理念和觀念落后
對于生態旅游產業與傳統旅游產業,甚至是對生態旅游與傳統旅游的區別,不僅地處湘西的武陵源區對其差異及其發展規律缺乏深入把握,就是放眼到整個中國,由于其發展時間不長,我們對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理念還缺乏了解,對包括旅游產業化開發中的旅游文化資源開發、旅游農業開發、旅游城鎮化建設等怎樣與生態旅游產業開發融合進行,可以說都比較模糊。而且在傳統旅游產業發展中,“重開發、輕保護”,“重眼前利益、輕長遠利益”等錯誤思想仍然停留在人們的腦海當中。因而,在當前武陵源區的生態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無論是企業主體、政府、當地居民,還是生態旅游消費者,如何真正融入到生態旅游產業活動中去,實現各方面主體與生態旅游目的地,即“人”與“自然”的良性融合,這是包括武陵源區在內的國內各生態旅游產業開發地都需引起高度重視的重要問題。
2.旅游產業發展對生態環境帶來了負外部性
根據楊衛文和毛應淮(2005)的相關研究可得,[2]武陵源區生態旅游產業化開發是與其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同步進行的,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武陵源區旅游產業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可以說貫穿到了其生態旅游發展的始終。在第一階段,由于國內當時剛剛興起旅游產業,武陵源區利用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于1982年初命名的機會,開發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內奇特而秀麗的旅游資源,由于受到歷史條件、技術水平等相關因素的制約,生態旅游資源的無序性和粗放型開發,以及區域之間的利益之爭,使得旅游產業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負外部性。正是由于旅游產業的無序性和粗放型開發,武陵源的資源和環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目前區內環境治理還不夠徹底,包括袁家界、天子山等在內的核心景區還散居著居民,景區的隱性污染還客觀存在。更為令人擔憂的是,由于區內各界對生態旅游的認識和理解不夠,而且生態旅游產業開發過程中本身也存在雙重效應,如何提高對生態旅游的理解以及最大限度地克服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負外部性,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