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宏觀經濟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交通的便利,通訊和信息的迅猛發展,人們發現世界越來越小,這個小不是空間尺度的減小,而是相對于先前人們跨越這個空間尺度的時間的減少和速度的提高以及效益的提升而言,越來越容易、越來越便捷、越來越快、越來越深入。并隨著世界相對減小,時空的相對縮短,人與人、區域與區域、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越來越復雜、越來越不可或缺、不可分離,彼此制約、彼此關聯。人們驚嘆:全球化時代到了。
一、經濟全球化的概念與涵義
經濟是人類社會的一部分,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衡量指標,是世界這個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全球化時代的召喚,讓經濟步入了全球化,也就是說先前孤立的經濟不再存在,人們不得不承認經濟全球化的現實,并不得不融入經濟全球化的環境當中去。
(一)經濟全球化的界定
對于經濟全球化的界定有多種,關于“什么是經濟全球化”理論界的定義各不相同。這種不同界定的一個重要根源是對全球化的內涵有不同理解。筆者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由于科技的發展、交通的便利、通訊的速達和信息獲取的容易,人們彼此交往的加深、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程度增大,經濟生產、商品銷售、社會服務等要素與信息交換的跨國界流通規模與形式等逐漸增加和變得愈加復雜,經國際分工后,在國際市場中,資源配置的效率得到了提升,各國間經濟相互更加依賴、相互影響的效果日益加大的趨勢逐步加大,各個國家、各個地區通過相互之間的經濟交往和經濟的相互協調,經濟上不可孤立,而必須是相互聯系和依存、且必將是相互滲透和互相擴張與競爭及制約,當發展到較高程度時,則將使世界經濟從自然或社會資源配置、商品生產到商品流通和消費的各個層次和各個形式得到相互交織和融匯,使全球經濟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
(二)經濟全球化的涵義
經濟全球化將是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趨勢,其原因在于高新技術的探索與應用,世界正在成為信息時代和數字化時代:經濟個體之間的距離大為縮短,相互聯系更為緊密,相互依存更為必要,孤立的個體已將不存在,任何個體都交織在一個系統中,誰也吞并不了誰,誰也離不開誰了。經濟全球化是時代的潮流,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的形成有著不知不覺的一個漫長過程,它是各種經濟各方經濟都在走向開放與市場的結果,是整個世界經濟在某種程度上的一體化和復合化及雜化,各種經濟成分、各種經濟流通、各種商品交換相互依存程度得到極大提高的漫長過程;是經濟中的各種因素都越來越具有全球性的這樣一個共性特征,而個性逐漸消弱甚至消亡的一個長期過程。它也是各國政府普遍推行經濟貿易、經濟投資自由化及經濟活動自由化的長期運動結果。全球化的內涵表明,它既包含生產力因素,又包含生產關系因素,既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又是生產關系或國際關系發展的產物。生產力發展的客觀需要,決定著經濟全球化的自然屬性;生產關系或國際關系的現實性質,決定著經濟全球化的社會屬性。此外,經濟全球化之勢之所以變得越發不可阻擋,還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即生產資源全球配置和利用,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國際分工的深化能產生更多的社會財富、更大的經濟效益[1-14]。
二、低碳經濟的涵義與決定因素
由于人們所生活的地球資源的有限,以及人們長期以來對其無節制、無約束地掠取,從而造成今天世界資源的枯竭和生態環境的惡化,低碳經濟應時代要求呼吁而出。
(一)低碳經濟的涵義
對于低碳經濟的涵義,其明確的概念界定較為困難,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的低碳經濟指的是在經濟生產過程中,能耗低,排放少;而廣義上的低碳經濟則是指在整個經濟過程中,優化地配置資源、合理地開發利用資源、最低代價地消耗能源、最大效率地產出商品、最低量和最低毒性地排出廢物,以使得自然、社會和環境達到和諧。低碳經濟的概念與實踐隨人類社會發展而變化。人們對于低碳經濟的認識應該與歷史與社會的發展辯證看待。在農業社會,人們非常貧窮,很少有商品能源的消費,也很少有碳排放,盡管社會產出并不高,但相對于無窮小的碳排放,表現出的碳生產率非常高。但這并不是我們所理想的低碳經濟狀態,因為其社會發展水平很低。到工業化的初期階段,勞動力比較密集,社會發展水平和人們生活質量有所提高。在這個階段,雖然商品能源的消費仍然較低,但碳生產率相對于農業社會已經下降了很多,也還不是低碳經濟。只有到了更高級的知識密集型工業化階段,整個產業結構中服務業的比重超過第二產業(工業),人文發展水平、碳生產率都非常高,才進入低碳經濟的形態[9-14]。
(二)低碳經濟的決定因素
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低碳經濟得以實施的決定因素也是主控因素。低碳經濟的實施水平可以用碳生產率作為評價指標。它是由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平均商品生產技術水平決定的,有時為了簡便起見,就直接用生產制造某單位產品所耗用煤的量來衡量,當然如此做法還不是很科學,有待于進一步完善。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能源結構是低碳經濟發展與實施的制約因素。以現有普遍的能源結構,二氧化碳主要是在現有的煤炭和石油化工能源消費過程中產生的,也是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其排放量的多少是衡量低碳經濟實施效果的重要指標。這些普通含碳能源消費得越多,則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大,對環境的污染越嚴重,產生的后患越無窮。故低碳經濟的發展與實施主要目標在于控制這些能源的消耗面和消耗量。開發和利用無碳能源是低碳經濟發展和實施的關鍵所在,也是希望所在。故太陽能、風能和水能等開發利用及其效率是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和實施功效的突破所在。低碳經濟發展和實施的第三個決定因素是廣大民眾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沒有人的消費,就沒有碳的排放。當然完全不消費也是不現實的,關鍵是在消費的過程中注重節約,養成良好的節約消費觀和自覺的少消費行為。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模式、建筑節能標準等因素決定碳的排放量的多少,所以基于低碳意識的良好消費意識與行為對低碳經濟發展與實施的貫徹非常關鍵。目前,黨中央、國務院倡導我們貫徹科學發展觀,引導人們建立低消耗,高產出的生產觀念。經濟發展上由先前的高消耗低產出,轉變為低消耗高產出的軌道上來,這就要求由資本散發凌亂式向資本密集型工業化轉型,大氣和水及土壤等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得到了嚴重的污染。這些消費觀念不利于國家低碳經濟的發展與實施,應該得到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