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1隴南山地特色生態農業的特點
1.1隴南山地的自然生態特征
一是隴南山地是我國大陸二級階梯向三級階梯的過渡地帶,西秦嶺和岷山兩大山系分別從東西兩方向入全境,形成了高山峻嶺與峽谷盆地相間的復雜地形;二是受山脈走向、山勢、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素影響,光、熱、水、氣和生物資源等農業諸要素,具有明顯的垂向分布特點。特別是氣象條件的垂直差異極為明顯,表現北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三大類型;三是年降雨量>600mm,是我省降水最多的區域,但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較低;四是受自然地理因素的特殊影響,動植物種類繁多,分布廣泛,現有陸生動物約28目91科(亞科)430種,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有54種。
1.2農業生態系統的結構特點
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和氣候的變化,使作物種類以及品種布局、耕作制度、農事活動季節等都呈現出明顯的層次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農業。北亞熱帶主要分布在白龍江,白水江、嘉陵江河谷及徽成盆地等淺山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0—14℃,≥10℃的積溫3500-4800℃,降水量600mm,屬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農業區。暖溫帶分布中部、東部及南部,海拔1100—2000m,≥10℃積溫2100—4000℃,降雨量500—800mm,為三年四熟農業區。中溫帶分布北部和西部地區,海拔一般在2000m以上,≥10℃積溫小于2100℃,年最低氣溫在-20°C以下,為一年一熟、三年兩熟農業區。垂直農業雖然給農業產業的規模化帶來一定困難,但它有利于種植結構向多樣化發展,特別有利于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區域地形復雜、地貌類型多樣,高山峻嶺與峽谷盆地相間,地形、氣候、土壤和生物品種構成了一個特殊的復合生態結構區域。獨特的地理格局造就區域山大溝深、地形地貌類型、氣候生態類型多樣與光熱水土的立體分布,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而山大溝深、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土壤肥力不足、自然地質災害性天氣多、水土流失嚴重等又綜合影響,因而區域又是我省生態環境較為脆弱、貧困分布集中、農業經濟發展滯后,表現系統空間結構單一,系統基礎結構脆弱、人口狀態與農業生態系統能力不協調等生態系統結構失調現象。
2農業生態環境及其影響因素
由于區內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氣候特點,造成區內水土流失嚴重、滑坡、泥石流等自然地質災害頻發等諸多的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
2.1水資源豐富,但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嚴重
本區雖是我省降水分布較多,水資源豐富的地區,但受降水分布不均,特別是山高坡陡、地形破碎等地貌條件影響,水土流失問題較為突出。區域年均降水量在400—1000mm,但降水分布不均,多集中于7—9月,多以暴雨形式降落,是引發強烈水土流失的主要外營力;區內地質環境多為復合斷裂帶,巖相交錯,結構破碎,大部分又屬山地環境,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溝道縱橫,具有典型的高山峽谷型特征,這就為加速水蝕創造了有利條件;加之植被覆蓋不均勻,毀林、毀劃墾種及過量采伐和放牧等問題嚴重,加劇了土壤侵蝕,使水土流失嚴重日益突出。成為我國長江流域的重點水土流失區。
2.2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和干旱、暴雨、冰雹自然災害頻發
本區屬于全國四大滑坡、泥石流集中暴發區之一,主要發生在白龍江、白水江兩岸及各支流內。主要表現為:一是分布面積大且較為集中,僅隴南市具有泥石流活動的面積已有1000多條,溝壑密度為1.86km/km2,直接參與泥石流活動面積達11659km2,占總土地面積42%;二是暴發頻率高,危害嚴重,據測定,中小泥石流溝每年暴發2—4次,較大的泥石流4—5年暴發一次,每的暴發的條數占總數的65%以上。
2.3耕地資源數量有限、質量不足
受山勢較高,溝壑縱橫,高山河谷交錯分布等地形、地貌因素共同影響,區域大部分耕地土層較薄,石塊較多,保水、保肥能力差條、耕地資源數量有限、質量不足。按流域分布,以白龍江劃分,其下游河谷耕地土壤,由谷地向山地兩側擴展,主要土壤類型為水稻土、川臺黃崗土、坡地黃崗土。其原始土壤為黃棕壤,由于處于中低峽谷地帶,山體中上部坡度較大,土層薄,耕地分布只局限在海拔1100-1200m之間,土壤肥力由于人為作用的影響,一般水稻土肥力最高,川臺黃崗、坡地黃崗土依次降低。中上游耕地土壤由河流兩岸向山坡地排列,地帶性土壤為石灰性褐土,這里處于水土流失嚴重地段,土壤中多礫石,土層較薄,梯田較窄,地坎多由巨大石塊筑成,土壤肥力由坡下到上逐漸降低。
2.4過渡墾耕、過量采伐等人為性破壞改變了自然植被狀況
區內生態類型多樣,但自然生態系統脆弱,由于人類的過渡墾耕改變了自然植被狀況。長期以來,以種糧為中心的單一的農村區域經濟迫使廣大農民不得不依賴于種糧作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為求得到基礎溫飽,不顧土壤資源環境的限制,盲目毀林毀草墾耕,廣種薄收,造成愈墾水土流失越嚴重,土壤愈瘠薄,產量愈低的惡性循環。導致大量墾耕坡耕地,不僅引發新的水土流失,還可能導致表的侵蝕溝出現,引發新的地質災害。
3特色農業生態環境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3.1充分認識改善生態環境的緊迫性,確立生態特色農業發展戰略
一是應以科技為先導,以重建隴南山地生態平衡,奠定區域可持續發展基礎為目標,科學規劃與設計,加快水土治理和生態建設,適時調整農村經濟和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率,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二是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堅持重點建設與集中連片治理相結合,做到溝、坡、峁、梁綜合治理,林、草、果、糧、菜全面開發組合配套;三是堅持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相結合,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森林資源、草地資源和其他生態環境資源,逐步建立起區域生態、經濟和社會持續協調發展的良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