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歷來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也處于持續深入的狀態, 而近年來大力提倡的鄉村振興戰略, 進一步指明了農村集體經濟建設的發展方向。然而,因為農村基礎條件、市場銜接、管理水平、資源環境以及要素稟賦等等, 農村集體經濟在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當前正面臨一定程度的困境,優化調整勢在必行。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困 境;對策
趙瑞琳中國集體經濟2021-11-26
在全國各個地區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經濟建設的大環境下,部分地區的農村掌握了發展先機,結合地方實際推進建設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水平和農民群體經濟收入得以大幅提升。 然而,從整體發展情況來看,農村集體經濟綜合發展水平不夠理想,仍舊存在“薄弱村”、“空殼村”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持續深入,農村集體經濟建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基于此,本文針對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進行闡述, 針對當前發展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 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點優化措施與建議,僅供參考與借鑒。
一、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從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歷程來看,從 1978 年至今,共計經歷 4 個發展階段,整個發展歷程曲折多變,曾經一度呈現為邊緣化的趨勢。 進入到第四階段以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 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越來越多農村開始加大探索力度,結合地方實際情況推進農村建設,農村集體經濟呈現為良好的發展勢頭。根據第四階段的發展歷程來看,從 2012 年至 2018 年農村集體經濟總資產來看(表 1),農村集體經濟總資產大幅增長, 且整體增速較為理想。 從 2012 年至 2018 年的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數據來看(表 2),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穩步提升,整體曲線更為平滑,呈現為平穩增長的態勢。根據我國農村集體經濟支出的整體結構進行分析,2018 年我國農村集體經濟支出 32204562.2 萬元,相較于 2017 年,增長幅度達到了 5.9%。 當中經營支出共計 8223441.4 萬元,管理費用 10272539 萬元(含干部報酬 4154478.9 萬元),其他支出 13708581.8 萬元(圖 1)。
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集體經濟組織面臨融資困境
從整體情況進行分析,大部分農村地區現有的集體經濟組織都缺乏有效的融資措施,導致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缺乏足夠的支持。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其一, 諸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夠完善,不具備法人地位,各領域對于這些組織的認知程度不高,又因為集體資產產權當前所面臨的流動性制約因素,抵押資產相對較為欠缺, 往往難以獲得大額的金融貸款。其二,諸多農村較為保守,對于社會資本引入方面的能動性不足,往往難以與各種資本進行深入的合作。
(二)集體經濟監督管理體系不完善
一方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大部分缺乏現代企業所需要的管理理念,內部缺乏有效的控制,且外部監管力度不足。 從現實情況來看,由于基層農村經營管理機構不夠完善, 同時地方政府擔負的責任、任務相對較為繁重, 往往難以履行監督職能。 另一方面,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方面不夠完善,包括資金支出、票據使用、收益分配等,缺乏統一、規范的公開細節,尤其是一些有關非生產性方面的開支情況,存在債務負擔加劇、集體資產流失等潛在風險。
(三)農村存在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
市場經濟下的競爭,歸根結底在于人才的競爭。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同樣離不開人才的有效支持。 四十余年的改革開放,城市化步伐的持續推進,各個城市提供的崗位、機會不斷增加,人口外流成為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真實寫照, 人才流失問題變得越來越嚴峻。 從當前大部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人才來看, 大部分都是由地區農民群體擔任, 本身的文化相對較低, 且對于外界各種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不足,思想方面較為守舊,使得農村發展缺乏創新思維, 難以支撐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措施與建議
(一 )圍 繞 金 融 政 策 扶 持 優 化 發 展環境
農村集體經濟作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升農民群體經濟收入的重要舉措,集體經濟的壯大與不斷發展, 必然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有效支持。 圍繞農村集體經濟建設需求, 通過頂層設計來制定政策, 才能夠掃清農村集體經濟建設面臨的障礙,奠定農村發展基礎。 在全面發展農村經濟的過程中,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擔負起了諸多社會服務職能, 在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服務領域貢獻巨大,理應在政策層面給予針對性的扶持方案。比如,地方政府可以根據地區實際情況,全面興辦合作金融、減免稅收,同時嘗試吸引社會資金, 設置農村集體經濟專項資金,安排專門部門進行嚴格的管理、監督。 對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融資困難的問題, 地方政府還應當積極扶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支持,進一步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在此基礎上,政府要做好樞紐作用,建立健全有關的信貸體系,引導有關金融機構加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專門建立農村集體經濟貸款方面的專項資金,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尋求更多的經濟支持。
(二)基于監管規范完善集體經濟管理體系
首先,通過多元措施進一步強化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并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相關的增值保值機制。農村集體經濟應當積極推進臺賬管理制度建設,針對內部控制、運營規則、發展章程等有關內容進行細化調整,使得資源、債權、債務、固定資產等透明化。 在此基礎上進行激勵機制的建設,推動集體資產經營收益、經營管理績效之間進行有效掛鉤,綜合參考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實際引入多元化的市場化經營管理體系,包括股權激勵機制、管理者年薪制、風險抵押金制等等,從而有效提升內部組織能動性。 其次,全面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模式,采用經營人員負責制,無論是對于各種重大決策、利益分配、資本管理運營等等,均需要嚴格按照現代企業管理模式進行規范化、組織化管理。 最后,建立健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長效機制。 全面強化村級集體、財務審計方面的管理工作,針對農村集體經濟相關的資金進行嚴格的管理,堅持“嚴管嚴用,用活用好”的基本原則,針對村級管理方面的漏洞進行全面的彌補。在此基礎上, 建立公開透明的資金監管制度,構建民主監督、財務公開、審計監督相整合的模式,通過多元化的監督提升農村資金的透明度。 在此基礎上,還應當針對不良債務、歷史遺留問題等進行梳理,并針對各種新的債務苗頭進行有效的控制。
(三)全面強化人才引進與培養工作
對 于 當 前 農 村 人 才 大 量 流 失 的 問題,地方政府需要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建立具有吸引力的配套政策, 使得更多的人才愿意回到農村。 比如,積極制定優惠政策,引入企業家、大學生、外出務工人才回鄉創業,引導鄉賢發揮帶頭作用,鼓勵其在農村地區投資創業。 針對條件較為艱苦的農村地區, 可以嘗試設置特聘崗位模式,公開選拔有關人才。 在此基礎上, 地方政府還應當積極爭取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建立長久合作關系,通過高校在教育領域的專業性, 為農村發展提供幫助。 對各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來說,應當積極構建具有吸引力的薪酬體系 ,為人才創建干事創業的發展平臺, 通過與各個高校、企業之間進行深入的合作,綜合利用技術入股、產學研結合等模式,搭建利益共享體系, 使得人才能夠與農村集體經濟之間綁定在一起, 以此來形成建設合力, 共同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除此之外,政府還應當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教育工作, 圍繞當前農民群體知識體系、吸收能力、時間、學習需求等,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訓體系,如農業學校、田間教學、專家講座,致力于培養一批文化水平過硬、 掌握新興種植技巧的農民群體, 促進農民隊伍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
四、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是一項漫長、復雜、動態的工程,其需要密切跟隨我國經濟發展形勢、社會發展動態進行不斷的優化調整,制定更為符合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政策,才能有效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的有序發展。這就需要我們正視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圍繞困境制定針對性的對策,通過圍繞金融政策扶持優化發展環境、基于監管規范完善集體經濟管理體系以及全面強化人才引進與培養工作,切實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與壯大。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