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保護論文
隨著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價值觀和幸福觀也起變化,精神、文化生活、美化環境方面的要求也高起來,對社會公益事業也更關切了。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在新的形勢下,我們要認真學習和領會黨和政府提出的迫切要求和任務,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使祖國的河山更加雄偉壯麗,生態環境不斷得到改善提高。
1、樹立正確的林業發展觀
1.1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發展林業要立足于增加資源、改善生態,滿足全社會人們在物質、文化、社會等方面全面發展對林業的需要。同時,在林業發展中要解決生產經營者的投入與收入問題,保護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要解決廣大林業干部職工收入偏低的問題,改善生產生活的條件,特別要解決自主經營的林場、自然保護區內貧困職工脫貧以及生產、生活的設施建設問題。要讓林業建設的主要力量也步人小康社會建設的行列。
1.2樹立維護后代人生存發展權的道德觀。當代人不能為了自己的發展,過度使用資源、破壞環境、造成資源枯竭,使后代人失去生存發展的基礎。當代人在利用現有森林資源的同時,既要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又要不斷培育新的森林資源,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發展的資源以及良好的生態環境。
1.3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要改變人類主宰世界、征服世界的觀念。縱觀人類歷史,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一個由原始和諧進入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時期,人類征服自然,對自然資源無節制地索取,造成環境的極大破壞,如果任其擴大和加劇,將必然導致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類自身的毀滅。為了人類的生存發展,必須拋棄人與自然的沖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努力去探尋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林業發展上,無論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應當尊重自然規律,充分利用自然力,提高生產力。適地適樹恢復森林植被,是充分利用自然力、尊重自然規律的具體體現,也是節約人力物力、求真務實的具體體現,應當作為林業建設最起碼的評價指標來實施。應當用新的生態文明發展觀指導林業建設,改善生態狀況,實現山川秀美,推進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使人們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方面都與林業發展相適應,達到生態要求,實現經濟、社會和自然的相互協調,在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構建生態文明新的社會形式。
2、提高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特別應強化森林資源保護意識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活生存的重要條件,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也就是保護人類本身。而森林是生態系統的核心和主體,是防災減災、防風固沙、保護農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環境、調節氣候、凈化空氣,促進人類健康等特殊作用,是其他物種不可代替的。因為森林占地空間大,覆蓋層厚,葉面積總和也大,固定太陽能、制造有機物質的數量和功率最高。尤其是天然林,它是在一定自然條件下,經過長時間演替發展而成的其結構穩定,物種繁多,生態效益比人工林強,自然生長力及生長速度也比人工林快。可以說森林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是地球上功能最完善,結構最復雜,產量最大的生物庫、基因庫、儲存庫。人類不能沒有森林,森林如果被毀,人類就難以生存。因此,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其最重要的是保護森林資源。
3、通過經濟手段建立生態建設動態機制
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中的獨特作用已得到公認,增加森林面積和提高森林覆蓋率及森林蓄積量,是控制溫室氣體減排重要因素之一。據專家核算,森林提供的生態效益比其物質產品效益要大得多,森林的生態效益大于其自身經濟價值的10倍以上,生態建設如果完全依靠政府投入,一是資金有限,二是投資效益往往不如私人投資效益高。必須采取經濟手段,推動生態效益市場化、貨幣化。實踐證明,造林和管護與人們的經濟利益追求不一致,消極的保護和被動的建設,往往是低效益甚至是負效益的。
4、實施“科技興林”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應用科學技術促進林業生產高速發展
實踐證明,發展“高產、優質、高效”林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必須強化“科技興林”,加快林業科技成果和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使其能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各級各部門都應因地制宜認真抓好林木良種豐產栽培技術;名優特經濟林良種栽培技術;節水和抗旱造林技術;重大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特別是應用生物及鳥類防治森林病蟲害的技術,此項技術可以保護原有森林生態環境不受藥物的污染。充分應用自然力促進天然林的迅速發展,最有效辦法是大量開展封山育林,是短、平、快發展生態林業的最好辦法。同時,對現有大量的針葉樹低產林、老頭林進行技術改造,強度或適度間伐,套種適宜的闊葉樹種,改變單一的林分結構,促進生長,促使演化近似天然林。
5、加強宏觀調控
生態建設是以維護生態平衡、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為出發點,遵循自然和經濟規律,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等各種手段綜合治理,建立各種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共存,生態的改善事關整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涉及全體公民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態建設不僅是社會公益性基礎工程,具有投入高、規模大、周期長等特點,投資難以得到補償,投資者一般不愿長期投入。因此,國家應當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生態建設的客觀要求,堅持政府投入的導向作用,建立政府主導、政策引導、宏觀調控、市場運作的機制,調動全體公民和全社會共同參與。政府在生態建設中應當發揮重要的作用,使全社會投入到建設生態、美化環境這一宏大工程中來。
6、結束語
我們能清楚地認識到林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息息相關的,一方面我們要利用林業資源發展經濟,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我們又要保護林業資源來維護生態平衡。而我們知道造成生態欠衡及林業經濟發展困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人為的利用甚至破壞森林資源是個重要的因素之一,只要能讓人們提高認識,用發展的目光來看待林業經濟的發展,不能一味只要經濟的發展而過分利用破壞了生態平衡。我們要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來保證林業經濟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發展,這樣才能做到有節制地利用林業資源義能充分地利用林業資源來發展林業經濟,才能達到在林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