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相關
摘 要:溝通式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它高揚師生溝通的教育力量,并堅信溝通即是教育。本文在剖析當前高等教育困境的基礎上,界定了溝通式教育的內涵,并從六個方面分析了溝通式教育的特點,以期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打開一個新的思路。
關鍵詞:溝通式教育 教育質量
2011年的高考已塵埃落定,反觀整個招生過程,國內各高校為爭奪生源可謂是煞費苦心,但盡管如此,我們卻發現越來越多的優秀考生將目光投向了歐美、日韓、港澳等高校,例如,高考分數公布之后,香港大學在內地招走了17名省級高考狀元和6名市級高考狀元,其中,有3名文科狀元是放棄了北大而選擇香港大學。這反映了考生對國內高校的質疑,折射出當下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困境。而扭轉和擺脫當前的困境,提升高等院校的科學研究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增強高等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是關系到中國是否躋身人力資源強國的根本保證。而實現這一目標不僅需要我們從宏觀、中觀層面轉變人才培養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也需要我們從微觀層面改善高校的人際溝通環境,形成和諧融洽的校園文化生活氛圍。本文正是從微觀層面出發,基于師生溝通的分析視角,通過考察溝通式教育的內涵與特點,探索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機制與途徑。
一、“溝通式教育”提出的現實背景
教師、學生是高校場域內的兩大主體,一切教育活動都在兩大主體的互動中發生,因此,師生關系是高等教育中最核心的人際關系。然而,近年來,從楊帆門事件到中國政法大學教師程春明被學生砍成重傷致死,再到中大博士稱遭導師體罰虐待,師生關系惡化的新聞報道頻見報端。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曾在2009 年9月8日召開的第四屆全國師德論壇上指出師生關系緊張已經成為學校內較為普遍的現象。
當前高校師生關系緣何緊張?本文認為,高校師生關系的緊張歸根結底是師生溝通關系的緊張,師生之間溝通渠道不暢、溝通機制不良是師生關系緊張的重要癥結所在。具體而言,當前高校師生溝通呈現出六個方面的特點:第一,師生溝通以工具性溝通為主,情感性溝通相對缺乏;第二,師生溝通以課堂溝通為主,課外溝通相對缺乏;第三,師生溝通以指令性溝通為主,民主性溝通相對缺乏;第四,師生溝通的管理性功能突出,交流性、服務性功能相對缺乏;第五,師生溝通的階段性特點突出,持久性、系統性相對缺乏;第六,師生溝通的被動性特點明顯,自發性、內生性相對缺乏。
師生溝通呈現出的上述特點,對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負面影響。
首先,它不利于和諧教學關系的形成。教學活動是在師生間的交往和溝通中完成的,教學效果的好壞也直接取決于師生溝通的效果。從目前來看,無論是某一課程體系的建立,還是某一門具體課程授課內容和授課方法的確定,反映的都是教學人員的意志,學生的意愿和需求在其中是被隱沒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不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必然會導致學生厭惡和排斥課堂,因此,目前各高校學風問題突出,學生逃課、課堂不聽課的現象可謂比比皆是。同時,由于師生缺乏溝通,尤其是缺乏深層的情感交流,使得師生之間缺少信息的交換和思想的碰撞,師不愛生,生不近師,師生之間缺少情感上的交集,教學活動變成了一個機械的、無感情的知識的傳達與接收過程,自然會影響教學的實際效果。
其次,它不利于健康校園文化的形成。校園文化是一所大學的靈魂所在,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學生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良好的師生溝通能夠孕育出嚴謹的教風、優良的學風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而不良的師生溝通將會導致師生群體缺乏對學校的歸屬感,導致渙散的教風、學風以及冷漠的人際關系。
再次,它不利于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環境的形成。育人工作是在師生溝通中展開的,然而不論是任課教師還是教學管理人員,都沒有將與學生進行持續良好的溝通作為自己工作內容的一部分,學校也沒有從制度層面將其作為考核教育工作者工作完成情況的指標。在這種情形下,教師缺少與學生溝通的內在驅動力和外在約束力,他們人為地將教書、管理、服務與育人割裂開來,他們不了解也不愿了解學生想什么,關心什么,想要得到什么,他們缺少幫助學生解決成長道路上出現的情感困惑、職業發展困惑和人際交往困惑的責任意識,他們的教書、管理和服務沒有很好地承載和體現其對學生的教育功能。
二、溝通式教育的內涵與特點
要弄清什么是“溝通式教育”,必須要對“溝通”、“教育”兩個概念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在社會學中,“溝通”是指人類個體或集合體之間信息處理與傳遞的過程。而本文則將“溝通”界定為“溝通雙方或多方,為達致一定目的,在平等的前提下和特定的情境中所進行的語言或非語言的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活動”。可見,溝通不僅包括“信息”的處理與傳遞,也包括思想、情感的傳遞與融合。“教育”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的活動。本文使用的是狹義層面上的教育概念。
因此,“溝通式教育”是指“在平等的前提下和特定的情境中,教師與學生之間通過持續的信息、思想和情感交流,使雙方的思想觀念得到提升,生存發展能力得到提高,知識文化得到延續,身心得以健康發展的活動。” 從某種意義上講,“溝通式教育”是相對于“說教式教育”而言的。說教式教育是一種強制性的灌輸,它不考慮接受方的意愿和偏好,在教育方式上它是生硬的,在教育內容上它是單中心的;而溝通式教育是一種溫和的滲透,在教育方式上它是富有彈性的,在教育內容上它是復雜多元的。具體而言,溝通式教育應具備以下六個方面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