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化發展論文
作者:楊宏慧 單位:黑龍江科技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引言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快,文化、政治與經濟相互滲透和交融,關系越來越緊密。文化對政治和經濟的深遠影響讓我們意識到文化建設是保障政治穩定、強大,促進經濟發展的根本措施。我國大部分煤炭城市正處在經濟發展的轉型期間,在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指導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就是進行創新,而創新的持久動力則來源于創新文化的培養和建設。
一、知識、創新與創新文化
知識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創新的基本條件。但有了知識而沒有創新文化的引導,創新則缺乏主動性和持久的動力。創新文化是能夠激發和促進組織內創新思想、創新行為和創新活動產生的,能夠適應復雜環境變化的組織文化,它是組織內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的統一體,主要包括有利于創新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制度體系以及組織氛圍、領導風格等內容。創新文化的核心是促進組織知識共享[1]。創新文化的作用滲透在創新的產生、創新過程和創新結果應用的整個生命過程中。Meng-leiMonicaHu,Jeou-ShyanHorng,Yu-HuaChristine(2008)[2]通過實證研究表明,團隊的創新文化有利于知識共享,知識共享的結果又形成了更高的組織創新績效。李前兵(2009)[3]通過對山東、江蘇、浙江、安徽4省范圍內多家處于成長期或成熟期的企業的問卷調查研究也證實,企業的創新文化與企業的創新動力正相關。基于以上概念和原理,將組織創新文化延展到城市區域的范圍,研究創建怎樣有利于知識創造、知識共享的創新文化環境是煤炭城市通過創新進行經濟轉型的關鍵所在。
二、煤炭城市創新文化的特征
孫建國、李曉軒等(2006)[4]認為,創新文化的主要內容包括:價值觀念、制度行為和環境條件3個方面。這與前面提到的創新文化的概念是一致的。從這3個維度來觀察,煤炭城市的創新文化具有以下特點。
(一)價值觀念落后,缺乏知識創造的源泉
價值觀念包括價值觀、自信心、合作意識與創新氛圍。隨著煤炭資源的逐年遞減和當前經濟社會轉型的劇烈變革,煤炭城市中的每個人都感到了壓力,也期望自身能夠盡快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但多年來煤炭城市依托煤炭企業,煤炭企業依托煤炭資源和國家政策下的發展模式,致使大多數人把煤炭城市的轉變寄期望于國家政策的扶持,員工缺乏競爭意識、商品意識和創業精神。例如,大多技術部門只能完成引進管理和維護的功能,無力、也懶于對引進技術進行改造實現再創新,一味要求交鑰匙工程,將知識創新轉化成本和風險轉移給研發方,從根本上抑制了科研方創新的積極性和知識共享的動力,破壞了合作共贏的氛圍。煤炭城市急于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進行迅速轉型的目標與人才匱乏的矛盾突出,創新能力薄弱。最近5年,黑龍江省4個煤城平均每年考入其他省市的大學生大約1500名,而同期畢業返回的卻不足1%;煤炭城市區域內的許多高等學府相繼搬遷到哈爾濱、大慶等經濟較好的地市;4個煤城的教育、衛生、科技等部門的專業科技人員3年外流450多人。所以,即使有好的高新技術項目,但由于缺乏相應的人才,新的項目也無法啟動。
(二)制度落實不到位,阻礙知識溢出和共享
制度行為包括產權制度、激勵制度、組織發展和領導行為。當前,市場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導模式。而占煤炭城市主導力量的國營大型煤炭企業雖然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至今其所有制結構也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產權分配中,國有股比重仍偏高,部分主管部門還是對企業“不放手”,企業沒有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生產經營組織,企業的實際經營管理運營機制等與市場經濟的要求不相適應。自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制定了一系列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但要真正落到實處,讓人們無形中都能遵守和執行這些約束還有待時間的積累。不但人們知識產權意識淡薄,地方政府對知識產權制度的執行也不到位。因此,煤炭城市缺少對知識創造的激勵和保障。煤炭城市由于創立之初由國家直接調撥資金、技術和專業人員,發展過程中主要依靠先天的資源稟賦,企業的日常生產主要依賴已有的技術裝備,生產是企業的核心任務,企業領導主要關心的是產量指標,對技術,特別是先進的技術需求并不迫切,因此,對技術人員的點滴創新并不關注,企業內部缺乏鼓勵冒險、容忍失敗的組織制度和創新氛圍,想搞創新的人也缺乏相對的自由和充分的資源。雖然近年國家開始關注煤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投入部分資金鼓勵煤炭城市的產業改造和經濟轉型,但對其需求來講,只是杯水車薪。
(三)環境條件惡劣,創新體系及運行機制不完善
環境條件包括工作條件和區域環境。煤炭城市大多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暢,城市硬件設施較差,科技、教育、醫療整體水平與普通城市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城市整體水平發展緩慢,又面臨著資源枯竭的硬性約束。雖然各煤炭城市為擺脫困局,提出了以創新為動力來實現產業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在科技創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行政職能弱,市場化運行機制不建全,市場競爭無序,市場法規得不到有效執行,科技成果和知識產權得不到保護,創新成本高、風險大;技術創新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能力有限;企業科技自主創新缺乏制度和機制保證,風險投資渠道不暢等因素嚴重制約了企業科技自主創新。因此,各煤炭城市的創新文化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
三、煤炭城市創新文化發展的路徑選擇
通過創新文化建設來推動創新的發展,選擇依據創新文化內容從不同維度制訂創新文化建設措施,分別在個人、組織和社會3個層次進行創新文化建設的路徑,構建完善的煤炭城市創新文化體系是實現煤炭城市產業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措施(如圖1所示)。
(一)以提升價值觀念為核心,構建個人、組織和社會的創新文化
1.個人創新文化
個人創新文化強調基于對實現自我價值不斷追求之上的不安于現狀、勤于探索、勇于冒險的精神。個人創新文化的培養可從教育、培訓和社會宣傳3個方面構造。教育是文化的基礎,中國的傳統文化頃向于求同,這種文化適合工業化社會的密集型大規模生產。但在當今信息化社會,人們的需求已轉向追求個性化的服務。緊跟時代的步伐,個性化的培養應從學校教育就開始。走出校門進入社會工作狀態后,人們每天接觸的人和事大多是重復性的,思想觀念也會固守在某一個模式。改變這種狀態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出不斷重復的活動范圍,去接觸新的人、新的信息和事物。圍繞工作的各種培訓是個人創新文化培養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通過組織和社會各種媒介宣傳標桿性人物,樹立典型,營造鼓勵創新、容忍失敗的文化氛圍,讓有追求的人提高自信,看到希望,變被動創新行為為主動創新,這無疑是提高創新效率的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