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水利建設論文
一、小康社會對農村水利建設的要求
1、農業生產發展對農村水利建設的要求
農業是農村產業和經濟穩步發展的基礎,以糧食生產為中心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對農村灌溉排水建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進入21世紀,我國農村水利發展不均衡問題愈發明顯。華北和東南地區灌溉設施相對完善,而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已經成為制約農業生產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占國土面積46%的牧區水利建設嚴重滯后,有灌溉條件的飼草料地和人工改良草場面積不足以滿足牲畜的繁殖成長。為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必須要加大農業節水力度、減少灌溉用水損失,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提高供水保證率和農田排澇能力,為農業生產提供高標準的灌排服務,從而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農村水利建設在加強糧食主產區高產穩產基本農田建設、推進農業區域化種植和規模化生產的同時,也要考慮其他地區基本口糧田需要和滿足貧困地區農牧民增收的要求。如在西南山丘區開展小塘壩、小水池(窖)建設和小型自壓噴微灌工程建設,在西北缺水地區開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設,在牧區發展節水灌溉飼草料基地和有灌溉配套的人工改良草地等。
2、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對農村水利建設的要求
農業人口會隨著GDP中農業比重的下降而下降,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加工、制造業轉移,而城鄉二元結構所導致的城鎮化進程的滯后制約著農民收入的增長。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有兩個主要途徑:一是通過開辟各種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二是建設和改善與農民生活直接相關的基礎設施。這兩個方面都對農田灌溉排水、農民飲水安全以及農村水環境治理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除了通過農業增產增效來實現農民收入的增長外,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對為保障農民飲水安全為主要目標的農村供水工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大農村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供水設施,飲水不安全將直接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從而影響農民的平均壽命。由于人口自然增長、長期干旱造成水源條件變化,以及污染、工程老化等原因,新出現或重復出現了飲水困難人口。因此,加快農村飲水工程建設成了農民生活條件改善的關鍵,要以水源地的保護和飲用水水質改善為重點,因地制宜地采用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城鄉供水管網向農村延伸等方式,加快解決飲水安全問題。還應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農村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以及水污染等災害事件的快速反應機制。從抗御突發性臺風暴雨受到的災害影響來看,多數小城鎮的防洪除澇標準偏低,未形成完整的防洪除澇工程體系,難以適應短歷時暴雨的排澇要求,因此必須加快小城鎮的防洪排澇工程建設,保障安全穩定的經濟建設環境。
3、社會和諧對農村水利建設的要求
在推進民主政治的進程中,為了使政府的良好愿望與群眾的意愿結合起來,使干部的積極性與群眾的積極性有效地統一,必須不斷提高農民民主意識,完善農村民主制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的發展,以及農村干部執政能力的提高等。農村水利建設工作應以能真正讓農業受益、農民受惠為服務目標,建立并推行有效的農村水利建設制度,從農村水利事業著手積極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構建農村基層水利服務體系等組織形式,建立并完善管理體制,為農村水利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4、生態環境保護對農村水利建設的要求
水資源環境是人類資源環境系統的直接構成部分。一方面,水資源嚴重短缺是我國長期面臨的嚴峻挑戰。我國農業用水約占總用水量的62%,而其中90%以上的農業用水用于灌溉,因此,農業用水狀況直接關系我國水資源安全。為保障我國水資源安全,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必須加強以節水為中心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大節水設施與節水技術的推廣力度,尋求新的農業用水和節水治理思路、技術、途徑與設施,平衡生態用水、生活用水、農業用水三者的關系。另一方面,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水庫湖泊水質惡化、水源污染等問題突出。據統計分析,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高達356萬km2,年流失土壤約50億t,導致土壤退化、生態惡化、河湖淤積、洪澇災害加劇;由于每年約有1/3的工業廢水和2/3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中,致使水源污染日趨嚴重。這些成了我國農村水環境治理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應積極推進水土保持工作,強化水土保持的社會化管理,切實防治水污染,重視生態效益和生態功能的加強等工作。水污染帶來的水環境惡化、水質破壞問題正嚴重影響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統籌考慮水污染、水土流失、生態退化等一系列問題的防治措施,加快如河道治理、山丘區流域清潔治理等工程,從而改善當地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還應加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力度以改善農村水環境,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更加注重水資源開發、配置、調度中的生態問題。
二、農村水利建設對小康社會的支撐作用
水作為國家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水利事業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農村水利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防災減災、水資源開發利用、農村飲水安全、農田水利建設、農村水環境、農村水利管理6個方面,下文從這6個方面來論述農村水利建設對小康社會的支撐作用。
1、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對小康社會的支撐作用
防災減災工程是抵御洪澇災害的重要措施,是保障人民財產安全、維護社會安定、實現經濟發展、促進小康社會順利進行的重要基礎。從2008年1月國務院召開全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至2011年2月,我國用3年時間完成了7356座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任務,除險加固項目個數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2007年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總數的3.42倍,這是世界筑壩史上從未有過的艱巨任務。病險水庫經除險加固后,之前存在的泄洪設施標準低、大壩穩定性差、壩體壩基滲漏嚴重等突出問題得以解決,工程安全隱患得以消除。除險加固后的水庫發揮了消除隱患保安全,提高能力減災害,強化基礎促發展的綜合效益,取得了顯著成效。2010年汛期,全國多個地區發生歷史罕見的暴雨洪水,除險加固后的水庫經受住了大洪水的考驗,近年來,沒有一座大中型水庫垮壩。至2011年,共恢復防洪庫容約35億m3,顯著提高了水庫防洪標準,基本解除了637個縣級以上城市、1073.3萬hm2農田以及大量國家重要基礎設施的潰壩洪水威脅,有效保障了水庫下游1.44億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恢復興利庫容約98億m3,增強了水資源調控和抗御干旱災害能力,保障了城鄉供水安全,提高了灌溉用水保證率,改善了區域水環境,在近兩年我國部分地區發生的嚴重干旱中,已完成除險加固的水庫發揮了重要的供水抗旱作用。通過近些年防災減災工程的大力建設,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有力地保障了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并對水環境的改善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水資源開發利用對小康社會的支撐作用
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核心是對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實現水資源的永續利用,保證人類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在“十五”期間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節約用水的方針政策,各地、各有關部門采取有效的措施,積極開展節約用水工作,有力地促進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提高,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了階段性進展。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明確提出“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堅決遏制用水浪費”。利用先進的節水技術改造現有的水資源利用工程設施,加大對現有水資源利用設施的配套與節水改造,完善水資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術體系,建立設施齊備、配套完善、調控自如、配置合理、利用高效的水資源安全保障體系,將大大促進水資源的高效利用,減少水資源浪費,實現水資源的科學合理開發,保障地區的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農村飲水安全建設對小康社會的支撐作用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對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有著重要意義,首先及時提供衛生、方便的飲用水,可為農戶節省取水時間和勞力,減輕勞動強度;第二,以供水為龍頭,可帶動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條件的改善,有效降低介水疾病發病率,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第三,供水工程的綜合利用,可為發展鄉村企業和庭院經濟創造條件,增加農民收入;第四,自來水入戶,可帶動洗衣機、淋浴器等現代生活設施進入農家,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擴大內需,拉動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2006年,國務院審議通過的《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規劃》,擬用10年時間解決全國3.23億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十一五”期間,我國投巨資使2.1億農民告別飲水難。截至2011年底,解決了2.66億農村居民和1460多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集中供水工程受益人口比例由2005年的40%提高到2011年的63%,提高了農民健康水平,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4、農田水利建設對小康社會的支撐作用
我國以占世界6%的淡水資源、9%的耕地,解決了占世界21%人口的吃飯問題,農田水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中央堅持把農田水利建設作為保障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不斷完善政策支持體系,推動農田水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國家致力于加快實施大中型灌區改造等重點項目,國家水利部農水司對全國實施節水改造的255個大型灌區的調查分析顯示,1998—2004年項目區糧食作物單產由5700kg/hm2增長到6390kg/hm2的同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44%,是同期全國平均值的2倍。可見不斷改善灌排設施是確保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保障。2009年開始,分批實施1250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十一五”期間,全國凈增灌溉面積約373.3萬hm2,改善灌溉面積約1266.6萬hm2,新增節水能力189億m3,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200億kg。此外,國家大力推進節水灌溉和田間配套工程建設。截至2011年底,我國在連續30多年灌溉用水總量保持零增長的情況下,有效灌溉面積增加了約1146.6萬hm2,糧食總產量增加了2500多億kg,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3提高到0.51,畝均灌溉用水量由479m3下降到367m3,減少了23.4%。農田水利建設有效地節約了水資源,保證了糧食的增產,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對地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5、農村水環境治理對小康社會的支撐作用
如果農村水污染嚴重,水環境狀況惡化,發生污染事故,不僅會造成糧食減產,而且直接威脅著居住在廣大農村地區農民的身體健康,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應特別注意農村水環境保護工作。積極開展農村水系治理、河道清淤疏浚、小型水庫清淤、山丘區山塘整治、水污染防治等農村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加強水生態保護工程建設和水土流失治理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十一五”期間,我國積極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完成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面積7.5萬km2,其中綜合治理面積4.8萬km2,實施封育保護2.7萬km2,治理小流域3200條,新建淤地壩208座,取得了良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6、農村水利管理對小康社會的支撐作用
“建設是基礎,管理是關鍵,效益是目的”,只有圍繞“產權明晰是基礎,依法管理是保障,經費來源是關鍵,群眾參與是根本”的管理要求,完善水利工程建后管理模式,才能建立農村水利的長效運行機制,向管理要效益。一直以來,各級政府對農村水利工程及相應的管理問題給予了極高的關注和重視,并根據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選擇了相應的管理制度,這些管理制度或管理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加強農村水利管理也是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條件。水問題已經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嚴重制約因素。農業的現代化乃至國家的現代化必須有水利現代化的支撐和保障。洪澇災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生態環境惡化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的生存環境、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帶來一系列影響,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現代化建設構成嚴重威脅。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付出了環境污染的代價,特別是水環境污染嚴重。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向農民提供足量、清潔、負擔得起的生活飲用水,保障農民身體健康。進行農村水環境整治、水生態建設,建設污水處理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加強現有水土保持設施管理水平,能夠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改善農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作者:鄒俊 唐震 單位:河海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