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等教育
本文作者:劉軍 單位: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
1902年,中國近代第一個正式學制———“壬寅學制”頒布。作為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系統完備的學制,它構建了一個由初等教育至中等教育再至高等教育的三段七級學校教育制度。其中,高等教育段分三級:大學院、大學專門分科、大學預備科,大學預(備)科被明確列入學制,而至1922年“新學制”將大學預科撤出學制系統,制度規定的“大學預科”只存在了短短20年,此間,“大學預科”經歷了由初生、發展、變革到消亡的全過程。作為一個下聯上繼的教育層級,近代大學預科的發展道路一直與中等教育保持著密切關系。
一
制度化的大學預科,是近代意義上的大學產生后才出現的。1902年1月10日,清政府諭令張百熙為管學大臣,負責主持京師大學堂復校之事。張百熙經過一個多月的考察、構思,于2月13日上《奏辦京師大學堂疏》,詳細闡述了其關于復辦京師大學堂的構想。他指出西國學制多按照由蒙學-小學堂-中學堂-高等學堂-大學堂的進階順序,以中國實際情況而言,小學堂即縣學堂,中學堂即府學堂,高等學堂即省學堂。雖然清政府諭令各省府州縣遍設學堂已逾幾年,但至20世紀初年確實開辦的學堂“尚無幾處”。京師大學堂作為當時全國最高學府,在復校之際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無應入肄業之學生”。考慮到開辦中小學堂,再培養出合格畢業生尚需多年,而京師大學堂又復校在即,張百熙遂提出一條權宜之計:“惟有暫且不設專門,先立一高等學校,功課略仿日本之意,以此項學校造就學生,為大學之預備科。”①由張百熙的奏疏可見:第一,大學預(備)科的設立是為了解決京師大學堂生源問題而采用的通融辦法;第二,大學預(備)科的設置源自對日本學制的模仿。歸根到底,中國近代大學預科得以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學無法為大學提供合格的、充足的生源,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未能形成有效銜接。伴隨著近代三級學校制度的形成與發展,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溝通問題日益受到關注。西方各資本主義國家自18世紀始,就重視普及初等教育,建立中等教育,逐步發展高等教育,致力于形成前后接續、循序遞升的三級學校制度。中國直至19世紀中葉,才被迫打開國門,中國傳統教育在中西文化的撞擊下緩慢地由傳統走向現代,其中,學習西方,建立三級學校制度是近代中國教育邁向現代的重要一步。在“中體西用”思想的指導下,洋務派于19世紀60年代開始發展專門學校,包括語言學堂、軍事技術學堂、實業學堂等,“此期設學之宗旨,專注重實用。蓋其動機源于對外,故外國語及海陸軍得此期教育之主要,無學制系統之足言。”②
這一時期的學校制度尚無前后接續的體系可言,可稱其為“一段制”。1895年,時任津海關道的盛宣懷創設天津中西學堂,據該學堂章程所載,學堂分設頭等、二等學堂,二等學堂即外國所謂小學堂,頭等學堂即外國所謂大學堂,均四年畢業。規定二等學堂“招收十三歲至十五歲的學生,按其年歲,考其讀過《四書》,并通一二經,文理通順者,酌量收錄。”③從其招生要求看,二等學堂并不是外國所謂小學堂,而相當于外國所謂中學堂,成文的二級學制形成。發展至三級學制,經歷的時間較短,1896年6月12日,刑部左侍郎李端?鄙獻嗲臚乒閶?#?髡歐稚韙?菹匱А⑹⊙А⒕┦Υ笱В?饕勻?晡?凇W芾硌妹歐釕餡鴕樽啵?尥?乒閶?R岳?瞬牛??蟾魘⊥ㄐ兇癜臁?897年,盛宣懷創辦南洋公學于上海,此學分為師范、外、中、上四院,外院即日本師范學校附屬小學院,中院即二等學堂,上院即頭等學堂,各以四年為期,成文的三級學制遂以確定。1898年7月,光緒帝上諭:“開辦京師大學堂,入堂肄業者由中學小學以次而升……將各省府廳州縣現有之大小書院,一律改為兼習中學西學之學校,至于學校等級,自應以省會之大書院為高等學,郡城之書院為中等學,州縣之書院為小學。”④由小學至中學再至高等學的三級學校制度基本明確。19世紀末,相互銜接的“三級學制”已見于治令,但從全國情況看,各級學校尚處于蹣跚學步的初級發展階段,未及考慮各級學校教育的有效溝通。1902年8月15日,《欽定學堂章程》頒布,確立了小學、中學、大學前后接續的三階段學校系統,其中,“中學堂之設,使諸生于高等小學卒業后而加深其程度,增設其科目,俾肆力于普通學之高深者,為高等專門之始基。……修業四年。”⑤大學堂分三段,為大學院、大學專門分科、大學預備科。設于省會的大學預備科則稱高等學堂,“高等學堂之設,使學生于中學卒業后欲入大學分科者,先于高等學堂修業三年,再行送入大學肄業。”⑥
“壬寅學制”因本身的不足,再加上清廷內部的權力競逐,未能付諸實行,一年后,“癸卯學制”正式頒行,此學制基本延續了前者對中學堂、高等學堂、大學堂的設置,在具體規定上更為完備、嚴謹,“設普通中學堂,令高等小學畢業者入焉,以施較深之普通教育,俾畢業后不仕者從事于各項實業、進取者升入高等專門學堂均有根柢為宗旨,以實業日多,國立增多,即不習專門者亦不至暗陋偏謬為成效。……學習年數以五年為限。”⑦“設高等學堂,令普通中學堂畢業愿求深造者入焉;以教大學預備科為宗旨,以各學皆有專長為成效。三年畢業。”⑧“設大學堂,令高等學堂畢業者入焉;并于此學堂內設通儒院(外國名大學院,即設在大學堂內)令大學堂畢業者入焉。……大學堂內設分科大學堂,為教授各科學理法,俾將來可施諸實用之所。”⑨清末學制明確了制度化的三級學制體系,確立了大學預(備)科為下聯中學堂、上繼大學堂的橋梁,全國各級教育遂以此為據,發展起來。1909年,全國中學堂數增至460所,中學生數40468名。不同省份發展差異較大,發展相對較好的省份有四川、湖南、直隸、浙江、廣東、江西、安徽等,中學堂數均超過20所,其中,四川省為最,共設立中學堂51所,學生數5828名,偏遠及內陸省份如黑龍江、吉林、貴州、新疆等發展遲緩,如黑龍江、新疆兩省,全省只設立一所中學堂,學生數不過百人。⑩同一時期,全國大學預科(時稱高等學堂)亦開始起步,至1909年,全國18個省設立了24所高等學堂,學生數4127名,其中京師、江蘇、陜西、河南四省不只設立了一所。???學制頒行后,全國范圍內中學堂、高等學堂數量均有增長,然而,“學堂名目,雖有等級之可分,學生程度,幾無高下之可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