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對德育方面的教學越來越重視,而小學生處于人生啟蒙階段,這個時期形成正確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對他們今后的人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針對班主任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品德教育滲透的必要性,來探討滲透方法。
《今日教育》雜志是由重慶出版集團主管主辦,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承辦,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核定的面向全國公開發行的教育類綜合期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引言: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更作為一位班主任,德育教育是我們教學中的重中之重。 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是本篇文章需要研究的重點。
1.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滲透品德教育
古人云:“教之道,德為先”。教書育人是當今教師的重任。作為一個小學語文教師,又兼任班主任工作。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無疑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把握好教育度,找準德育點,選好滲透法,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班主任要清楚,滲透是漸進的完成德育,要在完成正常語文教學的同時滲透進去,要分清教學的主次,而不是專門利用語文課堂進行品德教育,這樣一來一方面完成不了語文教學目標,另一方面對學生來說容易產生逆反心理,讓品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在課文朗讀過程中滲透品德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是很重要的一個內容,班主任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帶有情感的進行朗讀課文,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在朗讀過程中滲透品德教育,讓學生的品德能夠與文章描繪一致。
3.在課堂之外學習中滲透品德教育
在課堂之外學習中滲透德育,可以通過課外閱讀這種形式。結合課外閱讀,通過外界豐富多彩的文章,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豐富學生的知識水平,同時班主任要做好課外閱讀指導工作。班主任平時接觸學生比較多,清楚了解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因此,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來推薦不同的課外閱讀書籍,讓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提升思想品德。課外學習除了課外閱讀之外,還有如辯論、寫作等,通過這些課外活動融入品德相關的內容,從而提升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提高他們的辨別能力、文筆能力等。
4.通過班主任本身影響滲透品德教育
小學生年紀較小,心智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但同時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小學生在校園中每天接觸的最多的人除了同學就是班主任,很多學生的興趣愛好、品德情懷都會在班主任的影響下形成。因此,班主任自身的形象很重要,要能夠起到榜樣作用,能夠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班主任除了自身具備良好的素質之外,還要不斷觀察學生,關心、愛護學生,及時引導學生走出成長的煩惱,這樣才能更好的將品德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
5.通過教師示范滲透德育教育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決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教師自身的敬業態度,責任感,氣質性格,道德修養,特別是課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被學生有意無意的仿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這種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筆無形的精神財富,每一位學生往往會從教師的一言一行中體會教師的為人處事方法。正所謂言傳不如身教,尤其是責任感較強的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具有較強的影響力,能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感化。
6.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他們的參與、互動,德育也如此。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傳授知識中育人,關鍵是要了解自己的學生,掌握學生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據其心理狀況,年齡特征去進行教學,寓德育教育與教學中,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總結: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從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認知目標出發,找出小學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德育因素,用平實的語言和最貼近生活的事例在點點滴滴中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以有效的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于據,臧曉,黃玉靜,張黃煥.淺談如何加強班主任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品德教育的滲透作用[J].大連外國語教育,2017
[2]盧麗,張秋杰,黃珊珊.淺談如何將語文老師的作用發揮到道德教育中去[J].成功(教育),2017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