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工業國際標準的必要性
1我國機械工業標準采用國際標準的回顧
我國機械工業從“六五”初期起積極推進采用國際標準以來,經過30年的努力,取得顯著成效。機械工業部于1996年制訂了《機械工業標準文本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若干規定》,對我國機械工業標準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作出了明確規定。進入20世紀以來,我國政府進一步加大對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工作重視力度,2001年11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了《采用國際標準管理辦法》。國家標準委于2002年7月26-27日,在北京召開全國采標工作會議,會后國家標準委等7個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推進采用國際標準的若干意見》[2]。在國家標準委的領導和支持下,機械工業領域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取得突破性進展;承擔ISO/IEC技術委員會和分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工作實現零的突破,先后有機械科學研究總院承擔的ISO/TC1《螺紋》秘書處、ISO/TC10/SC6《技術產品文件機械文件》秘書處、上海電纜研究所承擔的IEC/TC7《架空導體》秘書處、西安高壓電器研究所承擔的IEC/TC28《高壓絕緣配合》秘書處、哈爾濱電工儀表研究表所承擔的IEC/TC85《電量和電磁量的測量設備》秘書處、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承擔的IEC/SC32C《小型熔斷器》秘書處;承擔了20項國際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參與174項國際標準的制修訂工作,這些舉措就是為了使我國的技術標準進一步和國際標準接軌,使我國的經濟融入世界經濟。2007年12月,國家標準委召開全國采用國際標準工作會議。
國家標準委主任劉平均作了工作報告,提出今后采標工作的2個階段目標。第一階段目標是到“十一五”末,我國標準采用國際標準比例達到85%;第二階段目標是到2020年使我國標準的總體水平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采用國際標準比例達到90%以上[3]。截止到2006年底,機械工業對應的國際標準(ISO標準、IEC標準)4193項中,已轉化為機械工業領域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2627項,列入標準制修訂計劃正在轉化的752項,經分析不予轉化的245項,尚未轉化的569項;機械工業領域相關聯國際標準的轉化率已達85%以上。截止到2007年11月底機械工業領域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數量為13330項,其中國家標準為4715項、行業標準為8615項;機械工業領域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91個,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76個,已完成組建正在報批的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11個,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14個,機械工業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8個,機械工業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1個;機械工業對口的ISO/TC有41個、ISO/TC/SC有133個,IEC/TC有44個、IEC/TC/SC有43個。從整體上看,機械工業領域采用國際標準比例高于國家平均水平,但與加快振興機械工業的要求相比,與國家標準化發展目標相比,機械工業標準的國際競爭力不強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一些不容忽視的新問題應引起重視。一是采用國際標準工作進展不平衡,據統計,在機械工業整體達到85%情況下,部分專業國際標準轉化率不到50%;二是標準前期研究基礎薄弱,導致基于自主創新技術成果制定的國際標準嚴重缺乏;三是對國際區域性或其他國際先進組織的標準體系和標準研究不夠。
2我國機械工業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的重要作用
a.標準編制方法更加規范化。為促進我國機械工業市場改革開放需要,原有的機械工業標準體系已不能很好地適應機械工業市場體系全面發展的需要。在采用國際標準化過程中,逐步建立起既能滿足企業生產與經營需要,又能靈活、快速反映國內、外市場需求和新技術發展的協調、統一的機械工業標準體系;調整后的標準體系增加了貿易性功能,減少了生產型標準的比重,更加適應我國對外開放需要。在標準編制方法上,對于術語、圖形符號、單位、公差等基礎標準盡量同國際標準協調一致;對于試驗、檢驗方法性標準,力求同國際標準相符;對于產品標準的技術內容保證有關產品用途的適應性、符合性;對于產品標準主要是反映有關產品性能的指標,給技術發展留有足夠的余地。
b.產品質量得到了提高。從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看,我國機械產品正向高技術、高品質、高附加值方向發展,機械工業采用國際標準以來,已基本形成與國際接軌的產業結構,相當一部分國內資本主導的企業形成自主創新成果,如工業自動化儀表行業通過對國際上流行的19種總線技術進行深入研究,為“863”計劃《基于高速以太網技術的現場總線控制設備研究開發》科技攻關打下良好的基礎,促成了上海自儀股份和SOFTING公司、中國四聯集團與西門子公司的開發合作,最終將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EPA(工廠自動化用工業以太網)通信協議加入到國際標準中。EPA通信協議成為IEC的PAS文件標志著我國在自動化技術領域擁有了國際認可的自主核心技術,為我國自動化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先決條件,探索了一條以國際標準帶動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新路子[4]。以自主創新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中心環節,以技術改造和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為主要措施,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擴大國內外市場份額,推進重大技術裝備、汽車、基礎機械和基礎件等重點領域的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確保機械工業平穩較快發展,加快機械工業由大到強的轉變。
c.促進了對外貿易發展。發展外向型經濟是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采用國際標準既是我國產品參與國際競爭的迫切需要,也是廉價的技術引進。中國制造的機械產品大量出口,與我國堅持推行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技術經濟政策直接相關。隨著國際經濟發展放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一些發達國家頻頻利用技術壁壘保護本國利益,據調查,近幾年我國60%的出口企業遇到過國外的技術壁壘,要破解國外的技術壁壘,就必須通過收集國外的標準信息,大力推進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是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外向型經濟最重要的技術途徑。
d.提高了企業市場競爭力。我國許多機械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增強了標準意識,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能加快企業產品升級換代,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增強企業實力,促進企業向專業化、規模化和國際化方向發展。提高企業產品的可信度,增強市場競爭力。通過采標還可以達成廣泛的共識,降低貿易成本,簡化合同條款,減少貿易壁壘。采用國際標準能轉換企業經管機制,把企業推向市場,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有利于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增強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3推動我國機械工業采用國際標準的幾點建議
2010年11月16日,全國機械工業科技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發布了《機械工業“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提出基本形成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科技標準,主要行業的相關國際標準采標率超過90%,主要產品90%以上按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重點產品整體水平顯著提高。結合機械工業“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推動我國機械工業采用國際標準的建設,提出幾點思考。
a.提高企業采標意識。大力提高各級政府、各部門和每一個機械企業對采用國際標準的意識,加大采標宣傳力度,采取多種形式,通過多種渠道,利用新聞媒體和一些大型活動對采標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行適時有力的宣傳,提高企業和員工的采標認識水平,普遍樹立采標意識[5],增強采標工作的緊迫感,對企業分類指導,提高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自覺性,使我國的企業充分識到經濟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采用國際標準已經成為提高企業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b.加快國際標準的轉化。深入開展對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研究,提高采標工作科學性和有效性,盡快把國際標準轉化為國家標準,加強采標工作的科學研究。加強采標統計和計算方法等采標基礎理論、方法的研究,加強與機械相關聯領域國際標準的對比和分析,為真實反映我國標準水平、制定科學合理采標政策提供依據。加強采標對象的研究,特別是要加強對最新國際標準的跟蹤研究及其與我國標準的比對、分析和試驗驗證,增強采標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
c.提高在國際標準化領域地位。國際標準的內容和水平,直接關系到各國的資源利用,生產技術發展和出口競爭,誰掌握了國際標準的制定權,誰將贏得市場的主動權。我們不能滿足于被動的采用標準,而應積極組織專家與企業技術人員參與國際標準的各種制修訂工作,力求在國際標準中體現我國的要求和利益,同時力爭更多的我國標準被采納為國際標準。要為競爭實力強的企業創造條件,積極支持他們參與各種相關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活動,特別是參加國際標準的起草活動,把我國企業的意見和國家的利益反映到國際標準中去。提高我國在國際標準化領域的地位,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截至2010年底,我國承擔ISO的TC/SC主席、副主席22個,承擔IEC主席、副主席3個;承擔ISO的TC/SC秘書處45個,承擔IEC的TC/SC秘書處5個。在ISO的726個TC、SC中,已有631個以P成員身份參加,70個以O成員身份參加,ISO的P成員比例為86.91%,ISO的O成員比例為9.6%;在IEC的173個TC/SC中,已有172個以P成員身份參加,1個以O成員身份參加,參加比例達到100%。我國在ISO和IEC的注冊專家共達到1300多人[6]。擴大我國在IEC、ISO國際組織工作的數量,擴大中國標準的影響力,使更多中國標準為他國采用。
d.熟悉國際標準制定環境。我國機械行業在參與國際標準活動中,要想在國際標準化領域中做出成績,需要深入了解國際標準化運作規則,熟悉國際標準制定環境。近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各項國際標準化工作,加之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也取得明顯的提高。但是,國際標準制定的基礎就是各國的協商一致和相互支持,否則就不可能在IEC、ISO這樣的國際組織中通過中國的提案,就算通過了,沒有其他國家的支持,也不可能達到在國際范圍內推廣的目的。所以,參與單位必須熟悉國際標準化的相關規則和制定背景,包括國際組織的大環境和工作組的小環境,還要熟悉不同國家的文化和環境。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deadrain.cn/qkh/21973.html